继李小龙旋风之后,《鬼马双星》在香江再次点燃了观影狂潮,街头巷尾无不谈论这部横空出世的喜剧神作。
这部由许冠文、许冠杰兄弟领衔的喜剧片,凭借层出不穷的密集笑料和扑面而来的浓郁市井生活气息,瞬间俘获了观众的心。
片中鲜活的小人物、机智诙谐的对白和真实到骨子里的生活桥段,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,仿佛在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电影院门口蜿蜒的长龙里,挤满了翘首期盼的市民。
“嘿,大刘!买到下午场的票了吗?”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抹着汗问。
“排了俩小时队了!!前面那大姐说看完这场立马再买票,非说许冠文演的那个老千骗子,能把人笑岔气!”被叫做大刘的小伙子兴奋地比划着。
“那可不!就他跟许冠杰在牢房里斗嘴那段,昨儿我老娘笑得直拍大腿,回家还念叨呢!”工装男人乐呵呵地回应。
街角的茶餐厅里,同样弥漫着影片带来的热气腾腾的共鸣。
柜台后的伙计一边擦杯子,一边忍不住哼唱:““为两餐什么都肯干,前世欠下的债’…这歌儿唱得,真就是我们打工人的命啊!”
调子带着点无奈,又透着一丝认命的豁达。
刚下工的装修师傅,把工具包往地上一放,拍着油腻的桌子大声附和道:
“可不是嘛!还有许冠文说那“监狱是避风港’,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!房东催租催得紧的时候,我真恨不得进去躲几天清净!”
他的话引来周围几桌食客会心的大笑。影片引发的讨论远不止于市井笑料。
影评人叶劲在媒体上激动地评价道:“许氏兄弟将好莱坞的滑稽喜剧彻底本土化了!镜头对准的是我们最熟悉的屋邦、茶餐厅、赌马档,这份真实和鲜活,比李翰祥导演的《声色犬马》对市井的描摹,至少超前了五年!”
影片中那些极其考究的生活细节,比如巴士司机骂街的腔调、天台上赌徒们心照不宣的暗语,让主妇们看完直拍手:“哎哟喂,跟我家那口子盯着马报研究赌马那副死样子,简直一模一样!”
而全片采用地道粤语对白和主题曲,更是赢得了广大普通市民的心。
劳工阶层的观众走出影院,一脸畅快:“这才对味儿!终于不用听别扭的英语配音,假装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了!”
口碑如同燎原之火,在坊间迅速发酵。
许多影迷沉醉于影片带来的那份酣畅淋漓、接地气的欢乐之中,开始了一刷再刷的热潮,只为了反复品味那份难得的共鸣与释放。
这股空前绝后的热潮之下,同期上映的影片显得黯然失色,溃不成军。
嘉禾出品的功夫片《福建少林拳》,总票房惨淡收场,不足二十万港币,上映不到两周便草草下画。这次匆忙撤退,不仅让嘉禾血本无归,更是在业界颜面扫地,元气大伤。
邵氏的《少林子弟》虽凭借其金字招牌和扎实的功夫底子,勉强支撑了两周,最终以120万港币的票房收官。
在1974年的香港影市,这绝对算得上成绩斐然,要知道,票房突破百万大关,即被视为年度大获成功之作,通常稳稳跻身年度票房前十。
然而,面对《鬼马双星》这座横空出世、高耸入云的票房高峰,掌控邵氏帝国的邵大亨实在难展欢颜,眉头紧锁。
唯一能让他紧绷的神经稍感一丝扭曲快意的,或许就是亲眼看到老对手邹文怀领导的嘉禾,在此番票房大战中被彻底击溃,打得灰头土脸,铩羽而归的惨状。
据说他捏着自家120万票房的报表,冷笑着自语:“邹文怀这次输得裤子都快没了?真是活该!”按照当时香港卖座影片的常规放映周期,《鬼马双星》持续热映,直至6月30日才正式落幕。最终票房数字定格在惊人的715万港币!
这个数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引爆了整个香港影坛!
它不仅毫无悬念地刷新了香港影史票房纪录,更是一举将许氏兄弟的市井喜剧推上了万众瞩目的神坛。发行方金公主院线趁热打铁,高调打出了“千万票房巨片”的震撼宣传口号,进一步在舆论和观众心中夯实了其不可撼动的“票房神话”地位。
随着这部现象级影片的下映,席卷全城、万人空巷的观影狂潮,才如同退潮的海水般渐渐平息。虽然陈耀豪凭借雄厚的“钞能力”,在香港本土迅速拉起了一支能与邵氏、嘉禾两大巨头分庭抗礼的电影制作团队及金公主院线,构建了稳固的根基。
但在至关重要的外埠市场(尤其是东南亚)发行网络建设上,他却感到力有不逮,一时有些“抓瞎”,深知这绝非一朝一夕能用钱砸通。
正当他为开拓东南亚等外埠市场而挠头不已,准备找金公主院线总经理丁新荣商议对策时,对方却带着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,满面春风地主动找上门来。
“陈生!大好消息!”丁新荣难掩兴奋,汇报道:“嘉禾的邹文怀先生主动找上门来了!他想和我们治谈《鬼马双星》在东南亚地区的发行合作!”
“邹文怀?”陈耀豪闻言微微一怔,随即心中了然。
这位以精明强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