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大明:无双好圣孙,请老朱退位> 第525章 芦台盐场!怎一个苦字了得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25章 芦台盐场!怎一个苦字了得?(2 / 2)

其以逃兵论处,普通百姓则按“偷渡”治罪。

“偷渡”的惩罚绝非小事,最轻也是杖八十——要知道,明朝的杖刑用的是大竹板,杖八十下去,就算是身强体壮的汉子,也得皮开肉绽,侥幸不死也会落下终身残疾,更别说老弱妇孺了。

而且,申请路引的流程繁琐到让人望而却步首先要向本乡的里正、甲首提交申请,详细说明出行的理由、目的地和返回时间;里正、甲首核实无误后,再呈报给州县衙门;州县官员审核通过,才会发放路引。

路引上要密密麻麻注明申请人的姓名、年龄、相貌特征、家庭住址,甚至连出行的具体事项(如探亲、经商、求医)、起止地点的详细地名,以及必须返回的期限,都要一一写清,半点不能含糊。

之所以把流程设计得这么麻烦,本质上就是朝廷有意为之——通过层层审批、处处限制,让百姓主动放弃远行的念头。

所谓“路引”,看似是出行的凭证,实则是朝廷为了限制人口流动,将百姓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一种强制措施。

这位草根皇帝的逻辑很简单人是税的根源,地是税的载体,一旦人跑了,土地没人耕种就会荒芜,朝廷就收不到粮食税、人头税;没有税收,国库就会空虚,军队就没了军饷,大明的江山就会不稳。

所以,他必须用路引把人“钉”在土地上,确保每一个百姓都能成为朝廷税收的“稳定来源”。

你说什么?世界这么大,你想去看看?

在老朱的治国理念里,这种想法简直是大逆不道——腿给你打断信不信?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