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老朱与朱标的全力支持后,朱高炽不敢有半分懈怠,第二日便召集户部、兵部与通政使司的官员,在东宫偏殿商议辽东移民计划的筹备事宜。
他将自己拟定的方案逐条拆解,与官员们敲定细节——从北方三省招募点的设置,到护送军队的调度,再到辽东安置村落的建设进度,每一项都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,确保计划能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筹备工作中,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昭告天下。
毕竟移民之事关乎万千百姓,只有让天下人清楚知晓朝廷的政策与福利,才能吸引更多无地农户与流民主动前往。
几日后,通政使司按照朱高炽与朱标的商议,将辽东移民的国策以皇榜形式张贴在全国各州府县衙的显眼处,同时让驿站快马将消息传递到偏远州县,确保每一处都能知晓这桩关乎民生的大事。
皇榜上的内容清晰明了,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百姓心坎里:辽东地域远比江南三府加起来更广阔,虽冬季气候稍寒,却有连片的黑土,肥沃得能攥出油脂,且水源充足、河流纵横,极适宜种植从美洲带回的土豆、玉米等高产粮种——这些粮种耐旱耐贫瘠,生长周期短,亩产远超传统粟米、高粱,只要百姓勤劳耕种,哪怕是刚学会农事的新手,也能轻松实现粮食自给,不用再担心饿肚子。
朝廷为迁徙百姓专门拟定三大福利,条条实在、毫不含糊:
其一,凡自愿迁往辽东的百姓,无论男女老幼,每户可分得二十亩良田,且土地所有权永久归其所有,朝廷会统一发放地契,此后无需向官府或地主缴纳任何田租,种出的粮食全归自家支配;
其二,免除五年赋税,不仅不用缴粮,也不用纳银,且头三年由朝廷免费提供足量的土豆种薯、玉米种子,确保播种无忧,同时赠送铁犁、锄头、镰刀等全套农具,连翻地、收割的工具都不用百姓自己筹备;
其三,朝廷已在辽东辽阳、沈阳等核心区域提前建好安置村落,房屋虽不奢华却坚固保暖,门窗、灶台一应俱全,百姓抵达后即可拎包入住,无需风餐露宿;从出发地到辽东的沿途,朝廷会每五十里设一个驿站,免费提供口粮、热水与御寒衣物,还配备郎中与药材,避免百姓因饥寒、疫病掉队,同时派精锐军队全程护送,防备沿途匪患与外夷袭扰,确保一路安全。
消息如同长了翅膀,短短几日便传遍大明各地,瞬间引发天下沸腾。
在山东兖州府的流民聚集地,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围着识字的秀才,听他念完皇榜内容后,当场便红了眼眶。
一个名叫王二的汉子,此前因家乡遭旱灾,田地颗粒无收,带着妻儿逃荒至此,靠乞讨度日,听闻能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,他激动得声音发颤:“二十亩地……还免五年税?朝廷还管吃管住送农具?这不是做梦吧!”
旁边的流民也纷纷附和,有人当即决定:“俺们在这乞讨也是饿死,不如去辽东拼一把,好歹能有自己的地,让娃们不用再跟着受苦!”
河南开封府的佃户们得知消息后,更是连夜聚集在一起商议。
佃户李老栓租种地主的三亩薄田,每年收成的七成要交给地主,剩下的连全家温饱都难以为继,如今听闻辽东有免费的田地,他拍着大腿道:“俺活了五十岁,就盼着能有一块自己的地!就算辽东冷点怕啥?有粮种有农具,俺们有的是力气,肯定能种出粮食来!”
不少佃户都与他想法一致,纷纷决定去官府登记,哪怕要走几千里路,也要去辽东寻一条活路。
陕西西安府的百姓,常年受旱灾与土地贫瘠之苦,得知消息后,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移民之事。
一个刚失去田地的老农,拉着去登记的儿子反复叮嘱:“到了辽东,一定要好好种地,把家安下来,将来俺也过去,再也不用在这守着破地饿肚子了!”
连一些原本犹豫的百姓,在看到邻居们纷纷报名后,也动了心——毕竟对他们而言,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,自力更生、自给自足,是这辈子最大的梦想。
不仅是北方三省,江南、湖广等地的无地游民也动了心思。虽然江南环境好,但土地多被地主掌控,普通百姓想租到良田难如登天,听闻辽东有如此优厚的政策,不少人也决定前往。
苏州府的一个年轻工匠,手艺不错却没本钱开店,听闻辽东需要工匠建设工坊,他笑着说:“去辽东不仅能有地种,还能靠手艺赚钱,这不比在这给人当学徒强?”
各地官府的登记点前,短短半日就排起了蜿蜒数里的长队——从清晨天不亮开始,就有百姓揣着身份证明往登记点赶,到了晌午,队伍从府衙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,连周边村落的百姓都推着独轮车、牵着孩子赶来,生怕晚了就没了名额。
排队的百姓们攥着户籍文书或地保开具的身份证明,眼神紧紧盯着登记台,时不时往前探着身子,急切地向值守官员询问:“官爷,啥时候能出发去辽东啊?”
“咱们走哪条路?会不会经过俺老家,俺想顺便接下老娘”“到了辽东就能直接住房子、领农具不?”
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期待与欣喜,连眉宇间的疲惫都被对未来的憧憬冲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