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察布尔的冬天> 第 11 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11 章(2 / 3)

对的是大哥徐青山,他在河北打了快五年工,听说了外面的风言风语,又见小妹被流言影响,他做主:“先把这个年过了再说,你现在哪儿都别想去。”

徐家父母也心疼女儿,虽然最近已经没脸出门,但是想到女儿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外面躲着,他们也不乐意。

徐青慈犟不过,只好答应。

这个年过得一点都顺心,徐青慈在老家基本没出过门,一是不想出去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言论,二是怕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父母,毕竟他们还要长期待在村里。

徐青慈熬到大年初五再也待不住,她偷偷是火车站买了张去察布尔的站票,等离家前一晚才跟家里人说。

徐青山兄弟见她心意已决,也没再劝,只是听说徐青慈要把女儿也带上,徐青山出口阻止:“你一个人带着孩子怎么过?又得工作又得养孩子,哪儿怎么容易。”

“你把孩子留家里,爸妈帮你带。你每个月给家里寄点钱就行。”

徐父徐母也跟着点头,年一过,儿子又要出去打工,家里就他们老两口,多个孩子也热闹点。

老两口主要是心疼姑娘年纪轻轻就守寡,还要养一个不是自个儿肚子里出来的孩子。

亲子鉴定在村里是稀奇事儿,乔家父母带孩子去县医院做亲子鉴定的时候徐家人也一起去了,得知孩子不是徐青慈亲生的,徐家父母刚开始是有点意见的。

从女儿嘴里得知这孩子是乔青阳兄弟的遗孤,他们也不好说什么,毕竟孩子父母都没了,他们不养,难道真扔去福利院?

这不遭罪吗。

徐父是木匠,手艺好,年轻的时候到处奔走也算长了不少见识,这些年年纪大了,他一直在本村干活,手头虽然不宽裕,但也没到捉襟见肘的地步。

他这辈子生了三个子女,徐青慈年纪最小,他打小就疼她,如今看女儿落到这个份儿,他心头也不好受。

见徐青慈不愿麻烦他们,徐父给孩子剥了颗水果糖喂嘴里,抱着孩子承诺:“三丫头,你听爸的,把孩子留下我跟你妈带。你放心,既然你养了这孩子,我跟你妈保证把她当亲孙女儿看待,绝对不委屈孩子。”

“村里那些老东西的话你也不用听,我跟你妈没觉得你做错什么。咱腰杆挺得直直的,不用搭理他们。”

徐青慈听到老父亲的话鼻子一酸,她控制不住地趴在父亲怀里哭出声来。

徐父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,也跟着撇了撇嘴,将眼眶的水意忍了下去。

家里人劝了一晚上,徐青慈终于下定决心将女儿交给父母照顾。

她手里头抛开买车票的钱只剩一千五,她留了一千给父母,第二天天不亮就揣着那五百块,背着蛇皮口袋、拎着那口厚重的皮箱去赶车。

徐青山不放心徐青慈一个人去车站,他听到厢房传来动静,也跟着爬起来。

妻子被吵醒,揉着眼皮嘟囔一句:“天都没亮,你做什么?”

徐青山替妻子把被子掩好,小声道:“我去送送小妹。”

妻子闻言,当即坐起身,一脸关心道:“小妹这么早就走?”

听见布料摩挲的声音,英红掀开被子说:“我跟你一起去,你等我一下。”

徐青山开了条门缝,见冷风呼哧呼哧地往里钻,他连忙阻止妻子:“你别起来,外面冷,你别感动了。”

“我去送就行。”

英红挣扎一下,从枕头底下翻出一叠钱递到丈夫手里:“这里有一千块,你偷偷塞给小妹,别让她发现了。”

“那沈老板赔了十五万,乔家老两口一分钱都没分给小妹,真不要脸。”

“穷家富路,小妹一个人跑那么远,身上带点钱日子好过点。”

“我让你劝劝她,让她跟我们去河北进厂,你也不听,非让她一个人跑察布尔。”

徐青山被妻子感动得说不出话,他抬手抹了抹湿润的眼眶,故作平静道:“你再睡会儿,我走了。”

徐青慈之所以这么早赶路就是不想被人看见,也不想家里人跟着折腾,谁曾想她刚出家门,大哥就追了上来。

徐青慈手里东西多,她提着蛇皮袋,笨拙地转过身,阻止徐青山:“大哥,你回去吧,我一个人能行。”

徐青山没跟徐青慈多说,他伸手接过徐青慈手里的皮箱、蛇皮袋,不容置喙道:“我送你到车站。”

徐青慈见大哥心意已决,张了张嘴,没再说什么丧气话。

一路上兄妹俩走得急,话也没好好说几句。

到车站,里头已经有不少人侯着。

徐青山将行李放到检票口,回头跟徐青慈交代:“有事儿打电话,别写信,写信慢。厂里的座机号你知道吧?”

徐青慈点头,“知道,嫂子说过。”

徐青山打量一圈徐青慈,像小时候一样抬手摸了摸她的后脑勺,不厌其烦地叮嘱:“一个人注意安全,别什么事儿都搁心头不说。”

“要是在察布尔待不下去,去河北找我。没车费我给你寄。”

“那些风言风语别听,对自己好点,别太节省。”

“不管遇到什么都别怕,大哥永远在你身后。”

徐青山不是个能言善道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