帘撩开出来一位老妪,双目无神,竟是瞎眼妇人。连杨喜娘也忍不住皱起眉头。她家当年过得艰难,沦落到卖儿卖女求生的境地,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。寻常百姓都过得艰苦,这些兵卒没得到妥善安置也正常。
“二郎?"老妪迟疑地问。
断臂男人赶紧上前扶住老母,低声解释了几句,对方立马要下跪,杨喜娘这次反应及时,堪堪拦住。
祝明璃让人把米粮提进来,他们犹豫了一番,胀红脸,还是没有出声拒绝。哎,祝明璃开始理解沈侯当年的想法了。
这么多困苦百姓,朝廷难以顾及实属正常。兵部倒是会更关注伤残将士的救恤,却碍于财政吃紧,有心无力。一将功成万骨枯,从战场拼杀得来功勋的人,更能体会将士不易,沈侯自掏腰包也正常。相信不仅是沈侯,各地州府的军官也会这么做。但抚恤由地方官府经手,这些返乡的,很容易被疏漏。
祝明璃问:“秋收收成如何?”
断臂男人摇头,人口足够的农户收成都低,别提他这个半残之人耕值的田地。
祝明璃点头,看向他存有的那半边手臂:“力气活儿做得了吗?”断臂男人敏锐地听出了她言下之意,有些不敢相信,谨慎地回答道:“能,左手能耕田,自然能使力。”
祝明璃本来只是来初步了解情况的,此时忍不住偏离计划道:“既然如此,那就帮我做点力气活儿吧。“重阳节到了,礼品盒全靠自己手作,府里匠人产粮有限,劈竹子这个工序缺人。
“噗通”一声,断臂男人跪下:“多谢娘子!”这下杨喜娘只是看着,并未上前扶他。她认为,这一跪理所应当。祝明璃只好给邬七使眼色,邬七慢半拍反应过来,把泣不成声的男人拽起来。
不用对方问,祝明璃就先说:“你阿娘也跟着去吧,既然做工,吃住都是我出,但你要明白,一日两餐都是寻常饭菜,只够吃饱,多的是没有的。”“能吃饱就足矣。"他这个样貌,有活计干已是幸事。阿娘为他劳顿伤了眼,田地无产,或许等不到明年,一家两口就饿死了。下一家情况更差,家中男丁都无,只有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女儿,祝明璃见她们家贫,房宅漏风,但仍旧打扫得干净,便也偏离了计划,直接聘用,暂时安顿在她的田庄内。
杨喜娘看了一天,学了不少,祝明璃给的任务却是从入门到顶级的跨越:“今日看得如何?以后这种事就要让你跑了,虽要扶持困苦之人,但也要观察他们是否能用,性子不油滑,能做事愿意做事。”杨喜娘相信自己识人的本事:“定不负娘子所托。”太爽了,这种人才若是没有标签提示,她去哪这么快发掘!多么好的系统啊,拿来攻略男人实属暴殄天物。
现在选作坊工人有小经理出面,又省一件事情。她的手工小作坊必须赶在重阳节前建立。说是小作坊就真是小作坊,不起眼,但日后总是要扩大规模,所以还得找京兆过了明路。此时已经有了私人作坊的初步探索,比如卖豆腐这种力气活,一家七口齐上阵,怎么不算一种小作坊呢?坊市制度已开始受到冲击,不仅贸易不限于市内,崇仁坊有造乐器的,宣阳坊有采撷铺,长兴坊有毕罗店,手工业的发展只是早晚问题。
在江南地区,也已经出现了私人作坊雏形,纺织、木器、玉雕……长安商人的货源都来源于此处,只是在长安城,第一个啃这块肥肉的祝明璃总会惹来目光。
但丰厚的商利驱使下,各层官府官员、宗室都在加入了商人行列,她的行为倒也不算石破天惊。经济发展起来,私营手工业肯定是会蓬勃发展的。“定州何明远,主官中三驿,家有绫机五百张",一个主管驿站的小吏,又开设旅店,又经营拥有五百张绫几的大工场。祝明璃这种借“行善事”开口子的,即便因为触及利、兵,惹得封建官僚不快,她也可以说“我只是一个想要行善事的无知妇人罢了”。
将人带到田庄,又把沈府匠人派过去,许诺要给“差旅费",就可以在田庄先为包装盒做准备了。
忙了一天回来,已近暮时,刚进门房,仆役便过来道:“娘子,严公两个时辰前进崔府了,现在还未出来,瞧着要闭坊了,怕是要在那过夜。”祝明璃安排人手盯着崔府,就是等这一刻。崔京兆虽仁慈,但也古板,从商、建作坊他或许会排斥。甚至说雇佣残兵做活计,这是做了他京兆该做的事,万一他有芥蒂就不好了。如今祝明璃提前打招呼过明路,你得名,我得利,官府备案监督,挑不出任何差错-一万事俱备,只欠一个说客了。严翁生性潇洒,说话份量又重,如今其孙女还在为他编纂手记,相信他会很乐意参与这份手工业变革的前浪中。
“东西做好了吗?"祝明璃不着急,先去她的烘焙小作坊问厨娘。研发新品,强迫症厨娘又被调了回来。她点点头,指向桌案上的食盒:“今日做的,成色、味道都比前日好太多,娘子要尝吗?”祝明璃摇头笑道:“我不尝,但有食客尝。”上门办事,只办一件就可惜了。
祝明璃虽然忙着建作坊、种土豆、监督大房姐弟锻炼、培养市场部人才,但扩大食肆版图的事儿也没忘。
重阳节新品营销是第一步,流量推到高峰时,就可以马上推出“夜宵"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