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。武捕头夫妇两个脸上带了惊喜。
六房代主事们也看过来。
苏清好笑道:“是你们想的那个事。”
全都转正吗!
他们想的,只有这个啊!
苏清肯定道:“我怎会食言。”
众人愣了片刻,随即极为高兴。
太好了!
虽然知道苏县令不会亏待大家。
但听到确切消息,还是兴奋啊。
本以为不会那么快,但苏县令是谁的,她办事之利落,无人能及!衙门官吏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
让其他客人看得眼热。
七家药铺掌柜大夫也是如此,不过苏清额外对白大夫,郝大夫道:“明日你们也来吧。”
啊?!
他们两个?
忽然被点名的两人傻眼了。
你们衙门集体转正升官,跟大夫有什么关系。不会吧。
你们也要进衙门吗?!
苏清请两位大夫,自然是为了医学训科的开设。两位人品没得说,照顾士兵也有头功,此事自然优先他们。而此时,两人虽不知所为何事,却明白苏县令不会害他们。至于其他人羡慕的眼神,他们照单全收,还假意推迟:“哪有哪有,没那么看重。”
实际上,心里早爽翻了!
永晟二年,七月初十。
南江县衙门三班六房各位主事,终于把代主事的代给去掉了。手底下非正式书吏,也上了衙门名册簿,是顺昌国正式官吏。除了像费开宇这类还要科举的书吏之外,其他人皆有变化。顾从斯更不用说,他本就没有担任职务,也不用再说。变化最大的,还是原本的罗户房升为罗主簿。他既为主簿一职,暂时兼任户房主事,等找到合适的人手,再卸任即可。还有龚兵房升为龚典吏,接替了苏三叔的职位。管着本地民兵,团练等差事。
兵房主事,则由他手下王龙担任。
三人眼睛都亮了。
平日用心办事,就是有好处啊!
他们之前是最忙的,尤其在药材出问题后,整宿整宿地想办法。这些事都被苏县令看在眼中!
该转正的转正,该升迁的升迁。
漕运司,医学训科,两个新设的部门。
前者没有合适的人。
后者则由白大夫为正主事,郝大夫为副主事,余下书吏再招。白大夫跟郝大夫两人一脸震惊。
如今南江县二万九千亩药田,谁不知道本地药局要起势?还有伤兵越来越多,需要的医护人手也多。这两项事给到他们,简直是天降鸿运啊。
此事哪有不应的,两人立刻拜谢。
衙门正堂之上,气氛热得能突破天际。
人生之快事,莫过于此啊!
就说跟着苏清苏县令没错吧?!
换了其他人过来,哪有这般好日子。
顾从斯看了看欢呼雀跃的官吏,再看了看苏清。却发现她眼神中只有冷静跟审视。
片刻过后,苏清抬手,让众人静下来。
只见她缓缓起身,指了指头上的匾额。
这是她新换的匾额。
上面写着四个大字。
“守令爱民。”
苏清背着手道:“此话出自哪里。”
顾从斯答:“守令爱民须表里,君其为纬我为经。是冯伯规的诗。”费开宇背诵了全文。
和茕祷雨储精诚,便觉丰年遍远垌。
缫茧齐头丝卷白,插秧随手稻翻青。
行篱状酒酣天禄,益长香芽发地灵。
守令爱民须表里,君其为纬我为经。
这首诗很好理解。
“百姓们辛勤劳作,祈求丰收,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。"苏清道。“那官员们有没有做到守令爱民呢。”
百姓做了那么多。
诚心祈雨,纺织耕种,只为丰收。
官员需要做的守令爱民,做到了吗。
只有做到了,才能一个为纬,一个为经,织成一幅大美画卷。原本躁动的公堂彻底安静。
不是苏清要扫兴。
而是升官发财固然好。
却也不要忘了,他们之前这个没有官吏的衙门,是如何撑起来的。她是给百姓施粥赠药了。
但百姓跟着她去抢粮,难道就没有贡献?
后面她说要种药材,那么多百姓帮忙。
难道是她跟衙门众人亲自播种,亲自施肥浇水的吗?更别说药材出问题时。
到底是谁,一步步来到衙门,让他们渡过这次难关。她这个顺昌国第一位女县令如何来的?
只靠她的能力吗?
不见得吧。
你们的官职是如何升的。
似乎更好理解了。
唯有"守令爱民”四个字,方是答案。
原本因为升官兴奋的众人,慢慢抬头,看着这四个字。有些东西,似乎在缓缓回来。
对啊,如今做了正式的官员,难道就可以享乐。倘若这样的,岂不是跟其他地方官员一样吗。南江县发展至今,成为朝廷钦点的后勤中转地。不是靠着发官瘾做来的。
不少人犹如当头棒喝,不免有些羞愧。
天知道,他们最初来衙门的时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