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022
[第一年,你开启工作“小说家"]
[你登记了自己的笔名"杰洛·戈恩”
[你确定创作小说的标签:“惊悚”哥特”边缘恋歌"][你撰写了第一篇短篇恐怖小说,系统评价:SSS+][你雇佣了经纪人杰森·陶德]
[杰森读了你的文稿,大受触动,认为好东西应该让更多编辑看见][杰森将你的恐怖小说投稿至《哥谭文评》举办的第六届“恐怖小说新人大赛]
[杰森将你的恐怖小说投稿至《纽约客》][你的恐怖小说投稿被《纽约客》退回]
【《纽约客》编辑在回信中对无法接收虚构文学表示深深的遗憾]杰森表示:意料之中,本来题材和杂志完全不符。他投稿只是为了让乐夏的小说能给《纽约客》著名编辑留下深刻印象。不过让他意外的是,《纽约客》主编居然破格回信鼓励“杰洛·戈恩"创作更多非虚构文学作品。
他把这件事转告给乐夏,果不其然,得到乐夏回答:“那我再写一篇吧。”《哥谭文评》编辑部里,编辑们正埋头审核今年的“恐怖小说新人大赛”全国投稿。
麦克斯正是其中之一。
他的手边放着咖啡,摆满了随信件寄来的文稿。这些天以来,他已经审的头晕脑胀,文字疲劳。能让职业编辑感到阅读疲劳,不仅是因为文稿的数量众多,更由于文稿的质量严重参差不齐。
在经历了“黄金时代"的作品井喷期后,“恐怖"题材逐渐举步维艰,创作门槛越来越高。
基础原因是普罗大众对"恐怖"的免疫。
所谓"前人已经把套路写干净了,后人无论怎么努力,无非是对前人拙劣的挖掘和模仿″。
先不说各种被反复使用的经典元素:
“闹鬼屋子”小镇秘密”“学校诅咒”驱魔”密室“童话“吸血鬼“僵尸”狼人”“幽灵”…
更不用说克系题材也被简化为:
“限珠“触手”肉球“蛆虫”绿油油”“蓝盈盈”…结局模式更是固定到让读者早早就能猜到:“恶魔肯定会被驱逐″
“凶手是谁仿佛画了红圈一样明显”
“超自然现象的解释全是外星人”。
很多小说家很努力的制造“跳吓"和“氛围”。结果却往往是对“血腥“暴力”折磨”身体变异"等感官刺激的过度依赖。看多了猎奇,只会令人感到不适和厌烦。
还有更多的小说家则是在研究如何强行植入:“深度”社会议题“社会批判"“种族”“阶级"等等,企图从“社会性”突破。有些作品的确是突破成功,获得巨大收益。但更多的尝试只是让故事变得说教感太强,削弱了恐怖小说最原始的、本该令人毛骨悚然的娱乐功能。
在杂志社连续举办六届“新人大赛”后,收到的稿件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。仔细想想,麦克斯会觉得当小说家也不容易:在"摸不准的地方"进行了这么多"绝望的努力”。到头来盘点成效,却发现“出发点是好的,但最好还是别出发”。在这段审稿的日子里,麦克斯也能听见同事们聚在一起吐槽:“再让我看见有人在恐怖小说里描写′一切都是精神病人在胡闹,我就要戳瞎我自己的眼睛!”
“那你是很恨你的眼睛了。”
“玩笑归玩笑,但就算你真的当场戳瞎眼睛,我们也不会觉得恐怖吧?最多帮你报个警。”
麦克斯打开了新的稿件,粗粗看了第一章:稿件行文流畅,风格诡异,结构很漂亮,作者应该有丰富的写作经验。他的目光落在投稿人的名字上:“迪森·莱科”。果然。
他心心中有底:迪森是个在推特上有五十万粉丝的“网红作家”,作品曾在网上红极一时。
近年来,随着纸媒的衰落,杂志社也逐渐向市场低头:只要从来没有在纸媒发表过作品,网红作家也算“新人”。这样的网红作家来参加新人大赛,不仅不算违规。甚至因其自带众多粉丝,还会受到杂志社的欢迎一-毕竞可以促进杂志销里。
这导致很多人都会先通过在网上连载小说,积累名声和人气。再参加“新人大赛",以保证最后收到的票数。只是如此循环下去,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:明明是在举办“新人大赛”,纯粹的"新人"投稿却越来越少。不过,思量归思量,麦克斯还是认真审读了迪森的小说。让他欣慰的是,迪森没有因为自带名气就在稿件的质量上做敷衍功夫。能积累五十万粉丝,迪森自然是有极高的写作水平,麦克斯也看得出,这份稿件是一份上乘之作。
如果之后没有意外,他会将这篇文作为他的"编辑推荐”。在《哥谭文评》,“新人大赛"的第一轮就是通过"编辑审核"。编辑审核大量的稿件后,会从中选出一篇做“编辑推荐”,另外选两篇做“预备稿件″。
十六个编辑筛选出一共四十八份稿件。
选完后,他们会把稿件发给评委会参选,同时,他们也会将稿件刊登在杂志上,让读者自行投票。
在心里选中迪森的小说后,麦克斯对剩下的稿件不抱什么希望了。只是他还有职业操守,不可能连看都不看。尽管如此,他仍愈发泄气,兴致寥寥的取出一份新的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