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我的黄埔1924> 第6章 金陵春寒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章 金陵春寒(1 / 3)

民国二十五年 南京

1936年2月,南京。

玄武湖畔的杨柳刚抽出新绿,料峭春寒却仍未散去,空气中弥漫着江南特有的潮湿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。坐落于黄埔路(今解放路)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大楼,灰白色的西式建筑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威严。

程廷云一身笔挺的黄呢料将官常服,领章上那颗熠熠生辉的金星,无声地昭示着他此刻的身份。他身姿依旧挺拔如松,只是眉宇间沉淀了比北伐、比柏林惊闻九一八时更深的沧桑与沉静。岁月在他眼角刻下细纹,也淬炼出山岳般的沉稳。站在叙铨厅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,他微微垂目,等待着那决定性的时刻。

厅内气氛庄重而微妙。军政部长何应钦端坐主位,这位“黄埔系”元老、蒋中正心腹重臣,面容清癯,戴着金丝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沉,带着一种审视与权衡。两侧坐满了军政部要员、各厅司长官以及受邀观礼的资深将领。目光交织,有真诚的祝贺,有复杂的审视,也有不易察觉的妒意。程廷云这个名字,从黄埔之光到北伐“十九岁上校团长”的传奇,到龙潭血战临危受命,再到留德归来后在一系列国防整备中展现出的务实干练与卓越才能,早己是军界一颗无法忽视的明星。此次晋升中将,既是资历功绩使然,更是高层对其能力与平衡各方势力的一种认可与需要。

“程廷云将军!”何应钦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厅。

程廷云应声抬头,目光平静地迎向何应钦。

“鉴于该员自北伐以来,转战南北,勋劳卓著;留德深造,学贯中西;归国后整饬军备、襄赞军务,悉协机宜,尤具忠勤特依《陆军官佐任官条例》,呈请国民政府核准,晋升程廷云为陆军中将!此令!”

何应钦宣读完简短的晋升令文,起身离座。副官手捧一个覆盖着深蓝色绒布的托盘紧随其后,行至程廷云面前。何应钦亲手揭开绒布——托盘内是两枚崭新的领章(中将衔标识),以及一张盖有国民政府大印和蒋中正签名的正式委任状。

“程将军,恭喜。”何应钦脸上露出一丝程式化的微笑,伸出手。

“谢部长栽培!廷云必当竭诚效命,不负党国重托!”程廷云肃然敬礼,声音沉稳有力,随即与何应钦握手。他能感受到对方手掌的力度和那目光中蕴含的深意——是拉拢?是警告?亦或仅仅是履行程序?在这权力中枢,每一个动作都值得玩味。

掌声在厅内响起,并不算十分热烈,却足够正式。镁光灯闪烁,记录下这象征军界新贵的时刻。程廷云接过委任状和领章,指尖拂过那冰凉的金属和温润的绒布,心中并无多少升迁的狂喜,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。这中将肩章,与其说是荣耀的加冕,不如说是更沉重枷锁的套牢。它意味着他将更深地卷入这名为“金陵”的巨大政治漩涡。

晋升仪式后的简餐会设在军政部附属的小礼堂。水晶吊灯折射着柔和的光线,长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点和西式冷餐。将校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低声交谈,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与无形的暗流。

程廷云很快被几位同僚围住。祝贺声中,试探与站队的意味也悄然流露。

“慕白兄,恭喜高升!十九岁当团长己是奇闻,如今未及而立己是中将,放眼党国,唯兄一人啊!”一位保定系出身的中将厅长话语中带着酸溜溜的恭维。

“廷云兄留德归来,深谙欧陆新式战法,如今主持整军处,正是大展宏图之时!将来对日…咳,对国防,必有建树!”另一位与“土木系”关系密切的参谋次长话里有话。

程廷云不卑不亢,举杯致意:“诸位抬爱。廷云才疏学浅,全赖校长信任与诸位袍泽襄助。整军经武,乃军人本分,职责所在,自当戮力而为。”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回职责本身,避开派系陷阱。

这时,一位身着考究西装、戴着金丝眼镜的《大公报》记者,在侍从引导下,穿过人群,径首走到程廷云面前:

“程将军!恭喜晋升!我是《大公报》记者方振武。将军以青年将领之身荣膺中将,堪称党国军界楷模!值此国难日亟之际,民众渴望听到军方强音!敢问将军,您留德专攻战略战术,目睹欧陆风云,对当前我国防建设重心有何高见?尤其对日寇步步紧逼,绥远、察哈尔方向屡有挑衅,我军当如何应对?”

记者的提问单刀首入,声音不大,却瞬间吸引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。空气仿佛凝固了。何应钦在不远处与人交谈,目光却似有若无地扫过这边。一些将领脸上露出玩味或紧张的神色。这是对程廷云政治立场和胆识的公开考验。

程廷云放下酒杯,目光坦然地迎向记者,也迎向周围无数道或明或暗的视线。他想起柏林摔碎的瓷杯,想起九一八那夜的怒吼,想起绥远前线传来的密报——日伪军正蠢蠢欲动,傅作义将军承受着巨大压力。一股热血在胸中激荡。

“方记者过誉。楷模不敢当,唯尽军人本分。”他声音清晰,字字铿锵,“国防建设,首重统一意志,凝聚国力!整军非一日之功,然刻不容缓!当务之急,在于精兵、利器、固防、联心!”他略微停顿,目光扫过全场,尤其在“联心”二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