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1981,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> 第671章 思维的乐趣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71章 思维的乐趣(2 / 3)

大林敢发,我就敢把稿子给他。”

大林却摇头:“朝阳说了,他很尊敬李垠河博士的人品学问,但博士的研究方向对于目前的国内读者来说还有点前卫,必然引起争议。而且,《中国散文》刊载的是文学作品,所以,我这次约稿的对象是王骁波同志,想弄个系列。”

王骁波和李垠河都是一脸的古怪。

大林疑惑:“怎么了?”

李垠河:“骁波,你从小就喜欢文学,以前虽然在报刊上发表过豆腐块文章,可没有任何名气,也不跟国内文学圈的人接触。”

王骁波:“那就是岌岌无名,孙三石怎么想着让大林来约稿的?真是怪事。”

大林:“也许是朝阳以前读过你的文章,心中喜爱吧。你们的地址和联系方式,是迟春早教授给他的。”

迟春早这两年在文学研究圈红得烫人,前番王骁波夫妻回国,大家一起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,有一面之缘。

这个解释有点牵强,但大林却的一句话却让王骁波和李垠河非常心动。

大林道:“朝阳说了,要王骁波同志十来篇散文,每期发三篇做成一个系列,稿费顶格给不说,还换成外币。朝阳以前长期旅居东京,手上有不少日元现金,可以换给你们。”

王骁波眼睛都亮了:“行,只要给日元就行,美元有没有?”

大林:“朝阳手头应该有点美元吧,不过不多。”

当时国家还穷,外汇储备不足,管理严格,日元却是硬通货。

他们夫妻日子过得艰难,是典型的清贫的知识分子,无时无刻不处于缺钱状态。

在真实的历史上,即便王骁波和李垠河学成归国,家庭财务依旧捉襟见肘,即便代表作《黄金时代》出版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。

当时,王骁波还在好友刘新武面前抱怨说:“《黄金时代》卖得很差,生活很不如意。”

《黄金时代》在九十年代第一次出版的时候,根本就没有人买。没办法,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,大伙儿都看录像玩电脑游戏。有看《黄金时代》的功夫,我在电脑上杀一盘《红色警戒》,玩几小时《三国志》他不美吗?

当时,王骁波还和出版社编辑一起把《黄金时代》捆在自行车后座沿街叫卖,结果还是没卖出去几本。

那时候的王骁波心情很是低落,很郁闷,甚至还去考了个大货车驾驶证,打算混不下去的时候拉货赚钱。

看到好友如此困难,刘新武心中也是难受,却帮不上什么忙。文学时代已经过去,大环境就是这样。即便是他这个茅盾文学奖得主,也不创作,去搞红楼梦研究了。

说过那番话后,第二日王骁波就突发疾病去世了。

说来也怪,王骁波去世不多久,《黄金时代》就爆红,接着出版的《白银时代》《青铜时代》都是畅销书,算是文学时代落幕前最后的现象级作品。

靠这几本的书的稿费,财务自由不在话下,可惜王骁波已经驾鹤西去,念之令人唏嘘。

王骁波和李垠河是公派留学,但生活费却要自己赚。下学期的房租还没有搞定,他心中琢磨一下,十几篇散文,应该有十万字左右,稿费算起来应该能把房租抹过去,就点头:“成,就说说你要什么类型的稿子吧,我也好整理一下。”

他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,即便在国外留学也是笔耕不辍,小说诗歌散文都写,题材也是五花八门,是个多面手。

大林记起孙朝阳来时叮嘱的话,说,主题其实很简单,主要是对传统文学中理性的反叛,用科学的思维解析解构传统文科思想。

语言风格务求轻松诙谐幽默,让读者看起来不累。朝阳副总编说过了,如果你能写写当年插队时的情形,比如吃红薯,比如生产队的牛什么的最好不错。

王骁波忽然想起自己刚开始写的小说《黄金时代》,嘴角带着微笑,忍不住念道:“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。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……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失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……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什么也锤不了我。”

他一边和大林聊着天,一边把以前攒下的稿子整理好,装进编辑同志的公文包里。

等到大林告辞儿去,王骁波算了算帐,忽然笑道:“李垠河博士,如果作品发表了,稿费除了能够覆盖房租,还有些结余,回匹兹堡后,我请你大吃一顿,想吃什么?”

李垠河微笑:“倒没有什么想的,在美国下馆子太贵,真不如自己买了菜回家做。骁波,你不是想要买一顶绒线帽吗,商场里那顶。”

王骁波笑道:“对对对,好,就买那顶。你记得我们邻居那个印度人吗,整天包着头的那个,看起来好威风,我也不能输给他。”

且说大林回到宿舍后,第一时间掏出王骁波的稿子读起来,这一度又是一种震撼性的体验。

这种震撼和先前看李垠河的专着不同,读李博士的作品,他心中其实是很不能接受的,毕竟那些观点和自己以前所受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