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p;年的零件采购单,每一项都标着&bp;“二手”“拆机件”“赊购”,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:三个年轻人围着二手电脑,泡面桶堆在旁边,窗外的雪落在窗台上,却挡不住屏幕里跳动的脑电波曲线。
就在这时,陈默的视频电话弹进来,背景是非洲的星空,他的手里拿着个新焊的电阻丝,上面刻着颗小星星:“野子,刚跟当地零件厂签了协议,以后生产的备用零件,都要刻上‘2024’的字样,让孩子们知道,咱们的根在哪。对了,我还找到当年帮咱们修过设备的老电工,他说&bp;2024&bp;年有个黑西装的人问过咱们的情况,现在看来,就是滨江的人早期搞的鬼。”
苏晚突然指着信纸末尾的标志:“这个&bp;loo,我在&bp;2025&bp;年的行业报告里见过,是滨江创投的前身‘锐科资本’的标志&bp;——&bp;他们当年就盯着咱们的技术,想低价收购,被拒绝后就搞这些小动作!”
林野的手指在旧电脑键盘上敲了敲,新建了个文件夹,命名为&bp;“2024-2030?初创荆棘”。他把周房东的信、当年的日志、零件采购单都存了进去,最后加了行备注:“从民房到全球,每一步的难,都是初心的证。”
“明天开始,咱们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吧。”&bp;林野看向苏晚,又看了看小宇和阿米娜,“让更多人知道,‘星桥’不是凭空来的,是从泡面桶里、拆机件里、雪夜里熬出来的。也让年轻的工程师知道,做技术不是为了资本,是为了那些等着‘摸到星星’的人。”
阿米娜突然举起手里的旧设备:“林叔叔,我要把&bp;2024&bp;年的故事讲给非洲的小朋友听,让他们知道,再难的事,只要不放弃,就能做成!”
小宇点点头,把那根&bp;2024&bp;年的电阻丝放进展柜:“我还要把当年的调试方法写进教程,让更多人会修旧设备,像陈叔叔当年那样,用拆机件也能拼出希望。”
夜深了,纪念馆的灯还亮着。旧电脑的屏幕上,“2024-2030?初创荆棘”&bp;的文件夹闪着淡蓝色的光,旁边是&bp;2051&bp;年全球旧设备健康度地图&bp;——&bp;绿色的光点从杭州蔓延到非洲、欧洲、美洲,像条跨越时空的纽带。
林野关掉电脑,把硬盘放回展柜,旁边摆上周房东的信和半块锈传感器。腊梅的冷香飘进来,混着淡淡的机油味,像&bp;2024&bp;年民房里的味道&bp;——&bp;那是梦想刚开始的味道,是荆棘里开出花的味道。
他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月光。七年的路,从民房的漏风窗户,到全球的康复中心;从二手电脑和拆机件,到能救命的&bp;“星桥”;从被房东逼租的困境,到能守护全球患者的底气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都藏在&bp;2024&bp;年的雪夜里,藏在那碗泡胀的泡面里,藏在三个年轻人&bp;“想帮人”&bp;的初心裡。
“明天,咱们回趟当年的民房吧。”&bp;林野转身对苏晚说,“看看那间漏风的屋子,看看楼下的便利店,也看看咱们当年贴在墙上的‘初心清单’——&bp;然后,把这些故事,慢慢讲给世界听。”
苏晚点点头,眼里闪着光。她知道,这不是结束,是另一个开始&bp;——&bp;关于初创的荆棘,关于初心的传承,关于那些藏在旧物里的、没说尽的故事,都将在&bp;“2024-2030?初创荆棘”&bp;的篇章里,重新绽放光芒。
展柜里的旧硬盘,在月光下泛着淡光,像颗埋在时光里的种子,终于在七年後,长出了跨越山海的藤,结出了温暖人心的果。而这藤的根,永远扎在&bp;2024&bp;年杭州的那间民房里,扎在那碗泡面的热气里,扎在每个&bp;“想摸到星星”&bp;的期待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