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”
李洋微微皱眉,提出了自己的担忧:“可是市场接受度是个问题。现在观众更倾向于轻松娱乐的题材,这种沉重的故事,能吸引到足够的观众吗?
而且,里面好像有一些敏感问题,审查方面也会有诸多限制。”
李洋毕竟之前因为《盲井》的问题,碰壁过几回,所以他心里很清楚什么可以碰,什么不可以碰,什么可以试一试碰一碰。
叶柯早有准备,他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,插入带来的电脑,屏幕上随即播放起他在老家拍摄的素材。其实也不算都是老家那个乡村拍摄素材,只是为了想要拍摄更为真实一些,叶柯也跑过周边所有县城。视频开局是破旧的仓库里,几个孩子正围坐在一张满是补丁的毯子上,用捡来的蜡烛照明,分享着一碗稀粥。
画面一转,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,仔细地为受伤的流浪儿包扎伤口,眼神中满是慈爱。
还有他们一起在街头“讨生活”的画面,虽然艰辛,却也有着别样的温情。
“这是我春节期间在老家记录下来的真实场景。”
直到结束后,叶柯倒是显得很是平静说道:“这些素材完全可以融入到电影中,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。
我相信,观众是愿意看到这样真实且有温度的作品的。
至于审查问题,我在创作时已经尽量规避敏感点,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。”
韩三屏盯着屏幕,陷入沉思片刻后,他说:“素材确实很珍贵,但如何将这些真实场景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,是个关键。
剧本的节奏和情感表达也需要进一步打磨。
比如,主角们相遇的情节,现在显得有些仓促,没有足够的铺垫,观众很难快速代入他们之间的情感。叶柯连忙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:“说得对,我回去会稍微修改。
我还想在影片风格上做些创新,采用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,增强真实感,同时又加入一些艺术化的处理,让画面更具表现力。”
“不着急。”
李洋摸着下巴,思索片刻后说:“风格创新是好事,但也要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。
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小范围的试映,听听观众的反馈。
另外,演员的选择也至关重要。这种题材需要演员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,才能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。”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三人围绕剧本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从角色的性格塑造到情节的发展,从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,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。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办公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。
讨论结束时,叶柯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,可眼神却愈发坚定。
果然人多力量大,群策效果还是很不错,尤其韩董给的审核建议,李洋的人性化处理,都是很好的建议。
只是叶柯感到可惜,李洋这疲惫货这次想要好好放假,不能抓来做免费的壮丁,不然叶柯还真想让他帮忙做个副导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