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正东空手踏入1号战术室,考官郑警司将一叠资料交给他:“你的考核,首先,侧重于各种破绽的识别;其次,才是针对性的方案陈述……”
陈正东点点头,快速地阅读完所有资料,总花费时间不足十分钟。
他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都是超群的。
陈正东拿起最上面的银行平面图,手指点在消防通道位置,精准地捕抓到其中破绽:“1984年改建时,承建商偷工减料少装了3根钢结构。”
紧接着,他闭眼背诵《建筑物条例》第17条原文,连标点符号都与律政司存档版本完全一致。“不可能!”
郑警司的钢笔在评分表上划出墨痕:“这份条例一个月前才修订过。”
陈正东嘴角微扬:“修订版第243页第3行,新增了历史建筑保护条款。”
他记忆力超群,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阅读各种条例,而《建筑物条例》他正好有看过。
陈正东非常清楚,熟悉各种条例对于警察执法的好处。
主监控室内。
一名总警司自语:“这个陈正东有意思啊。”
蔡元祺和李文斌没有说话,目光依旧紧紧地盯着1号战术室。
确切地说,是盯着里面的陈正东。
这时,郑警司指向盖着“机密”印章的武器清单,指节在. 338拉普马格南弹条目上刻意微微停顿。这是评审组精心设计的双重测试:表层考察常规武器认知,深层则暗藏考生对非制式装备的掌握程度。另外,清单第三行用淡墨印刷的“瑞士SIG防弹玻璃参数”更是致命陷阱一一若考生只关注武器数据,就会错过建筑防御系统的关键破绽。
陈正东看着清单的瞳孔,微微收缩。
“.338拉普马格南弹在300米存能1720焦耳,穿透钢化玻璃后任能保持1100焦耳以上杀伤力,这一条武器清单内容是错误的。”他立即果断道。
在郑警司疑惑地目光注视下,陈正东继续解释,体现出他对狙击子弹解剖学的专业素养:
“该弹头采用铜被甲铅芯结构,在穿透银行钢化玻璃后仍能保持1100焦耳以上杀伤力,但这种“存能’需要配合1:12缠距的枪管。
不过,该清单标注的是1:10缠距,这就会导致实际存能减少8%。”
主监控室内。
看着标准答案的蔡元祺、李文斌等人神色无比严肃,这正是三天前飞虎队内部简报中才修正的绝密数据。
这个陈正东,实在太厉害了。
说明他对狙击弹的研究,至少已经达到专家级别。
1号战术室内。
陈正东又指出了“瑞士SIG防弹玻璃参数”存在的问题,说出建筑防御的破绽。
他又随手画出该批次玻璃的应力分布图,道:“爆破点应选在右下角15cm处,那里有热处理留下的隐形裂纹…”
这番分析直接瓦解了考核预设的战术框架:
暴露狙击手部署的致命盲区(原计划依赖1984年版玻璃的防御值);
推翻旧有强攻方案的突破路线(需重新计算爆破当量)。
接着,陈正东用钢笔在图纸上标出七个潜在狙击点时,考官们突然发现这些位置,恰好构成大英帝国徽章的星芒图案。
陈正东用弹道学,揭开了殖民者精心设计的权力密码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仅凭目测就指出图纸异常………
陈正东又言简意赅地说明,七个狙击点的狙击手与其他警察应该如何配合的方案。
这一切,堪称完美。
完成以上内容后,考官郑警司又抛出“优先解救英方人员”,这既是反恐演练的突发情境,更是对主权意识的隐蔽测试。
陈正东跨步上前,作战靴在地面敲出清脆声响:
“报告考官,根据《警队战术手册》第7章第4条,人质救援需遵循三个法定优先级:
分别是伤情严重程度(引用《急救条例》第3条);
位置可达性(依据《建筑安全规范》第12款);
群体最大存活率(符合《反恐法》第24条实施细则)。
而不是,“优先解救英方人员’。”
陈正东又道:“不久前伦敦地铁恐袭案的处置记录:当初苏格兰场正是因坚持伤情优先原则,才成功解救包括3名华裔在内的全部人质。”
陈正东补充道:“该案例之后被欧洲人权法院引为典范。”
最后,他用英语复述《联合声明》中的条款:任何一方不得在香港谋求特权地位。
主监控室内。
李文斌与另一位总警司,都是满眼佩服地看着监控画面里的陈正东。
他们发现陈正东的每个论点,都构成完美闭环:用现行法律否定特权主张,以历史文件证实原则一贯性,通过案例确立程序正当性。
这不是个人才智的较量,而是整套法律体系对政治操弄的碾压。
蔡元祺的脸色复杂道:“这个陈正东……说得很好,很好!”
李文斌听到此话,看了蔡元祺高级助理处长一眼,眸中有着怀疑一闪即逝。
第一轮战略推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