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支持,这部电影实际投入资源,要翻一倍,但也就是四千多万。
连《投名状》项目李莲杰片酬的一半都不到,结果票房成绩要破记录了?
这说明什么?
一个是本土市场非常大,大到韩三平都开始重新审视沈善登那句“十亿票房很难吗?”,也许那就是一句实话。
也说明了他们做的不好。
观众这样子,明显是饿久了,文化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,好不容易看到一部水平可以,甚至正常水平的作品,兴奋极了。
这也说明,只要是正常的作品,就能有不错的成绩。
“他们不是要话题吗?好,我就给他们一个更大的话题!”
韩三平对廖云下令,语气果断而冷酷。
“不用压他们的声音,反而要让更多人听到。然后,让我们的媒体朋友,重点报道《督公》的票房奇迹,突出沈善登作为新一代导演领军人物的锐气和实力。直接点题,中国电影需要新血液、新语法、新规则!”
“什么是新生代导演的内涵?就是在电影市场化浪潮中孕育,象征着电影行业的新生力量,就是电影行业的先进力量代表!”
沈善登送上了一条新路径,甚至还将实践成果也送了上来,观众和市场也给予了巨大反馈和支持。《督公》是沈善登理论的完美实践和具体化身。
先工业,后商业,再艺术,通过打造强大的电影工业、深耕本土市场来赢得话语权。
而《督公》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之作,彻底的服务于本土观众与市场,极致的工业水准与商业类型化探索。
可以说《督公》用票房成绩,向行业,也向韩三平展示了,立足本土,工业为王,商业先行这条路,不只是理论可行,实践也可行。
不仅可行,准确的说是一条堂皇大路。
在韩三平看来,《督公》电影的成功,标志着大片战略新方向的胜利。
中国电影的强国之路,应该从《督公》开始,用一部部扎根本土、工业过硬、商业成功的扎实作品,一步步去实现。
《督公》是沈善登在这个开始逐步摸索新的制作与叙事的蛮荒时代,拿出来的一个完全体作品。当然了,这条路,现在是他韩三平的。
是他高瞻远瞩,敢于投入资源,敢于破格使用青年导演!
他从一开始就押上重注!
这个时候,需要的不是韩三平平衡各方,而是强化方向,收割胜利!
旗帜鲜明的服务于本土观众与市场,极致的工业水准与商业类型化探索,走出大片战略的新路!闻言,廖云倒吸一口凉气。
陈克辛、吴语森有难了!
敲打之后,如果服软其实有很多余地,选择硬来,无疑是撞枪口上了。
韩三平继续对廖云下达指令。
“通知下去,对港岛那边的一切质疑,官方不做任何回应。私下放话,中影一切按合同办事,支持一切有利于中国电影健康发展、符合市场规律和观众期待的“创作’。”
“对于不符合的,中影有权也有责任进行监督。”
“我们必须保证每一笔国家的资金,用到该用的地方,落实到位。”
吴语森、陈克辛等港圈导演做古装大片,是这个电影类型死掉之后抽搐。
韩三平感觉到了不妙,但为了赢得中国电影发展的时间,他必须装不知道,走完这个过程。如今,古装大片又活了!!
不仅重新活了过来,而且还是以更加崭新的姿态,那就不好意思了!
廖云想着,果然,吴语森等人撞上铁板了。
这已经不是一般的重拳,至少一秒十拳的速度!
《投名状》这部戏,廖云看过成片,只能说导演格局太小了。
他们还是以往那样没有变,只是韩三平有了沈善登这个敢打敢冲的“庞青云”,必须给沈善登一个交代这次导演要尝到什么才是大格局了,只是他们未必能明白,也未必喜欢这种没有“走狗烹”暗黑套路的现实。
“当然,他们该退的退,配合的话,我们也给出路。”
“我们要的更多是一个态度。”
韩三平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。
现在只能说找到了一条新路,但依然没有摆脱外部威胁。
吴语森、陈克辛等代表的港圈,还是需要的,只是合作模式改变了。
不只是要合作,还要斗争。
顶个国际大导,顶着港台大导的名头,想要坑蒙拐骗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。
“还有。”
韩三平压低了声音,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:“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,排片、宣传、甚至是行政协调,我要确保《督公》的续航能力!目标只有一个。”
他手指重重地点在桌子上:“助推它,把这条大船给我撞沉!”
原来这部分资源,他是想用在《投名状》上面的。
看完成片后,他差点骂娘。
电影情况,又让沈善登猜准了!
电影比《卧虎藏龙》更进一步,连传统上的武打动作都没了。
真就陷入了两头堵的局面,突出家国情怀就容易给人吹清之感,贬低朝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