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泥模烫出细密的纹路;等炉体冷却后,再浇烟囱的模子,一节节浇铸,每浇完一节,都要仔细检查有没有砂眼、裂缝。
第三天午后,唐师傅小心翼翼地敲碎泥模 —— 一个黑黝黝的铸铁炉体先露了出来,炉门方正,炉口圆润,接灰盒能灵活拉动;接着是十节铸铁烟囱,每节都带着整齐的凸起和凹槽,套在一起严丝合缝,只是表面还有些粗糙的铁刺,需要用砂纸打磨。
徒弟们打磨了两个时辰,火炉和烟囱终于变得光滑发亮。唐师傅让人把火炉抬到中枢府,又带着人在叶青云房间的墙上凿了个方形的洞,将第一节烟囱套在炉体的接口上,剩下的烟囱顺着墙往上接,穿过屋顶后,再往外延伸三尺,防止雨水流进烟囱里,最后用黄泥把墙洞和烟囱的缝隙都封严实。
一切就绪后,叶青云在炉膛里放了些木炭,用火折子点燃,关上炉门。只见火苗在炉膛里 “呼呼” 地烧着,烟顺着烟囱一节节往上走,从屋顶的烟囱口排了出去,房间里没有一点烟味;炉壁渐渐变热,不过半个时辰,就把整个房间烘得暖融融的,连窗台上的冰棱都开始融化。
“太好了!真的不呛人!” 耶律娟伸手摸了摸炉壁,暖暖的,又摸了摸墙上的烟囱,温度不高,不会烫手,忍不住赞叹,“炉口还能放铁锅,我这就去煮点姜汤,给大家暖暖身子。”
袁七也凑过来,坐在火炉旁,感受着从炉壁散发出的热量,笑着说:“这火炉比三个火盆还暖和!以前烤火总觉得半边身子凉,现在浑身都暖烘烘的,夜里看账本再也不用冻手了。首领,咱们得赶紧多做些,给玄机子道长、李叔、王五他们都送一个,工坊的工匠们也得用,不然这么冷的天,打铁都没力气。”
叶青云却皱了皱眉,看着地上的烟囱,叹了口气:“这铸造的烟囱是结实,可太重了 —— 十节烟囱加起来得有五十斤,挂在墙上,时间长了怕是会把墙压裂;而且每节都得铸、得磨,做起来还是慢,一天顶多做两个火炉的烟囱,要是想给堡里家家户户都做,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。”
“那也比火盆强啊!” 唐师傅急了,他还想给家里也做一个,“重就重些,咱们在烟囱旁边加根木梁,托着烟囱,就不会压裂墙了;慢也不怕,咱们多雇些人做模子、打磨,一天总能多做几个。”
耶律娟也帮着劝:“青云哥,现在能做出无烟的火炉就已经很好了,重、慢都是小事,以后再慢慢改进。你看玄机子道长住的道观里,火盆烟大,道长年纪大了,总受烟熏不好,咱们先给道长做一个,再给内卫队、工坊的工匠们做,村民们要是想要,就让他们排队等,大家肯定愿意等。”
叶青云想了想,觉得有理。眼下能解决 “无烟取暖” 的问题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,烟囱重、生产慢的问题,只能先想办法缓解,以后再改进。他对唐师傅说:“那咱们就先批量生产!你再带两个徒弟做模子,三个徒弟打磨,一天争取做三个火炉、三十节烟囱;每做一个火炉,就配十二节烟囱,够从房间接到屋顶了;在烟囱旁边加根木梁,用铁钉钉在墙上,托住烟囱,防止压裂墙。”
消息传开后,吴家堡的人都兴奋不已。玄机子道长的徒弟先跑来找唐师傅,订了一个火炉;内卫队的王五直接派了十个队员来帮忙,有的和泥做模,有的打磨烟囱,只求能快点用上;村民们也纷纷来预订,有的用粮食换,有的用布匹换,都愿意排队等。
接下来的半个月,工坊里热闹非凡。泥模一排排晾在院子里,熔炉的火昼夜不熄,铁水一桶桶浇进模子,打磨的砂纸换了一张又一张。每天都有做好的火炉和烟囱被抬走,送到各家各户 —— 玄机子道长的道观里,火炉放在偏殿,煮着热茶,再也没有烟熏;内卫队的营房里,一个火炉供十个队员取暖,炉口煮着肉汤,巡逻回来喝一碗,浑身都有劲儿;村民们的家里,孩子们围着火炉玩耍,再也不用缩在被窝里不敢出来。
叶青云偶尔也会去工坊看看,看到唐师傅和徒弟们忙碌的身影,看到一个个火炉从泥模里诞生,心里满是踏实。虽然这铸造的火炉和烟囱还有缺点,重、生产慢,可它解决了吴家堡人过冬的大问题,让这个深冬变得不再寒冷、不再呛人。
一天傍晚,叶青云坐在火炉旁,看着炉口跳动的火苗,耶律娟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,递到他手里。窗外的雪还在下,寒风还在刮,但房间里却暖得像春天。
“等明年春天,咱们想想办法改进烟囱。” 叶青云喝了一口姜汤,对耶律娟说,“或许可以用陶管做烟囱,比铸铁轻,还容易做,就是得找会做陶管的工匠。”
耶律娟点点头,笑着说:“慢慢来,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。你看堡里的人,每天都乐呵呵的,再也没人抱怨火盆烟大了。”
叶青云看着窗外,远处的屋顶上,一根根铸铁烟囱高高竖起,烟顺着烟囱缓缓飘向夜空,像一道道黑色的线条,勾勒出吴家堡的烟火气。他知道,乱世里的安稳,就是从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改进开始的 —— 改进武器,能更好地防御;改进工具,能更好地生产;改进生活用具,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心。而这小小的铸铁火炉,就是吴家堡人过冬的底气,也是未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