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寺人的姨母姚氏笑着迎他们进门。
她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随后下车的阿蛮身上。
衣着华丽,定是贵人吧。
看到阿蛮身后还有两人,她微微一愣,淡淡扫过阿亚和阿桃。
姚氏虽有疑惑,却并未多问,只热情地招呼,“小元,你带朋友来怎么不提前打招呼。我也没什么准备。三位姑娘,快进屋坐,我去烧水泡茶。”
进屋坐下,姚氏端来粗瓷茶杯,热水冒着袅袅热气。
阿蛮捧着杯子暖手,轻声问道:“姨母,这院子就您一个人住吗?”
姚氏坐在对面的小板凳上,笑了笑:“是啊,就我一个人。
老伴儿和儿子,早年间都去打仗了。打那以后,就剩我守着这破院子过活。”
阿蛮余光扫到那两块蒙着薄尘牌位,心头一揪。
“那您这些年,都是自己过来的?”
姚氏叹了口气,“刚开始那几年,夜里躺在床上就哭。想他们想得睡不着。后来日子久了,也就慢慢熬过来了。”
她转过头,对着阿蛮挤出一个笑。
“好在小元这孩子有心,时常惦记着我,隔三差五就送些东西来。我这日子倒也能安稳过日子,不缺吃穿就够了。”
姚氏看着一旁呆呆坐着的阿桃,轻轻拂去她衣角的灰尘。
“这姑娘怎么了?”
王寺人道:“她是阿桃,之前遇上点事,伤了头……如今是没地方去了。”
姚氏眉头蹙起,可她的眼里没有嫌弃,反而是心疼。
“也是个命苦的孩子,年纪轻轻就成了这样,看着真叫人心疼。若是不嫌弃,就让这姑娘留下陪我吧。”
她说完,拉着阿桃的手:“阿桃,你愿意留在这里吗?”
阿桃竟没有抗拒姨母,还咧开嘴,露出了一个懵懂的笑容。
阿蛮这才放下心,从袖中取出一袋刀币,递到姚氏面前。
“姨母,辛苦您照顾阿桃,这点心意您收下,权当是她的生活费。等以后,我方便了,会来带她离开的。”
姚氏连忙摆手推辞:“姑娘这可使不得!我留她作伴是缘分,哪能要你的钱?”
“姨母您就收下吧。我也心安。”
阿蛮坚持着将钱袋塞到她手里,姚氏看了王寺人一眼,见他也点头,便不再客气。
阿蛮又吩咐阿亚和王寺人,“你们去附近的市集,买些米粮、布匹和常用的物件来,务必给姨母和阿桃安置妥当。”
不多时,王寺人和阿亚带着添置的东西回来,将小院的角落都堆满了。
王寺人看着姚氏,郑重道:“姨母,往后我每个月都多给您送些东西和银钱来,您和阿桃姑娘安心住着。”
姚氏却笑着摇了摇头,将钱袋又推了回来。
“小元,你的心意姨母懂,但真的不用。我一个人吃穿用度够简单了,如今有这姑娘陪着,日子热闹多了,也不闷了。
你挣点银子不容易,多存着点,以后你若出了宫,也会有自己的家庭,别总惦记我。”
“姨母,我……我这样的,哪还有人要,你就当替我存银子养老吧。”
“行,行,我替你存着。”
马车驶离小院,车厢里一片安静。
阿蛮轻声开口问道:“王公公,除了姨母,你家里还有其他亲人吗?”
王寺人坐在车厢外赶车,闻言回头笑了笑。
“回夫人,没了,就剩姨母一个亲人了。家里的男丁,这些年都被抓去上了战场,没一个回来的。
女眷们也命苦,前几年闹饥荒,要么饿死,要么染了病没挺过来。”
阿蛮的心头一沉,紧紧咬着下唇,再也说不出话来。
天地不仁。
烽火尽戮。
这杀千刀的世道啊!
王寺人的父兄叔伯都是燕人,可他们不是恶人。
她是中山人,也早已没了亲人。
燕人也好,中山人也罢,说到底,不都是有血有肉,有爹有娘的人吗?
原来,这世上根本不用分那么清楚,谁是哪的人啊。
突然,马车猛地一顿,停了下来。阿蛮身形一个踉跄,扶住车壁才稳住。
“怎么了?”她掀开车帘问道。
王寺人探头往前看了看,眉头微微皱起,随即回头对阿蛮低声禀报。
“夫人,前面路上堵了辆马车,看那标志……像是昭阳公主的车驾。”
阿蛮立刻掀帘,看清车外那抹娇俏的粉裙。
昭阳脸上带着爽朗笑意:“我远远瞧见东宫的车驾,猜着是你,特意让车驾停下打招呼呢!”
她探头往车厢里瞥了眼,眉头立刻皱起。
“阿蛮,你这脸色怎么差成这样?眼下都泛着青,莫不是在东宫受了委屈?”
阿蛮避开她探究的目光,拢了拢衣袖,勉强扯出笑意。
“公主多虑了,不过是昨夜没睡好,精神差些罢了。”
昭阳显然不信,却也没追问,只拉着她的手往自己车驾引。
“我们好久没见了,去前头茶坊坐坐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