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招揽人才,这分明是要用最酷烈的手段,彻底敲碎那些读书人根深蒂固的优越与傲慢!
这一道圣旨下去,整个大明的士林怕是要翻起滔天巨浪!
虽觉此举太过激烈,恐引士林反弹,但看着天子那冰冷决绝的眼神,他一个字也不敢多劝,只得将那满腹的惊惧压下,重重叩首领命。
车队在深秋的风中,继续北上。
终于,在十月初的一天傍晚,那巍峨雄壮的京师城墙,遥遥在望。
夕阳的馀晖给那灰色的城墙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。
护城河的水面,波光粼粼,一如往昔。
京师的天空,高远而湛蓝,似乎并没有因为天子的南下与回归而有任何的改变。
然而,当朱由检的龙辇缓缓驶入那像征着至高皇权的紫禁城时,他却能清淅地感觉到,一切,都不同了。
这宫城,不再是那个处处充满了掣肘与监视的牢笼。
这里,是他朱由检自己的,只忠诚于他一人的紫禁城!
这里的每一名禁卫,每一名内侍,都经过了周全与安都府的反复甄别与清洗。
空气中弥漫着名为掌控的,令人安心的味道。
他刚在乾清宫内换下风尘仆仆的常服,王承恩便捧着一个黑漆描金的匣子快步走了进来,神色凝重。
“陛下,辽东的军报。”
朱由检接过匣子,打开铜扣,从中取出了一封厚厚的文书。
封口处是孙承宗的火漆印信,完好无损辽东每隔十五天必须呈上一份军报,详述辽东及建奴之一切动向。
这几个月来,军报从未断绝。
朱由检也正是通过这一封封的军报,如同一位耐心的棋手,在遥远的南方,不动声色地布置着一个哥针对建奴的天罗地网。
他缓缓展开手中的奏报,那熟悉的,带着一股边关风霜气息的墨迹便映入眼帘。
奏报的前半部分是对过去两个月来建奴内部情势的汇总。
字里行间,透着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息。
只看了几眼,朱由检便呼吸沉了下来。
“这皇太极,这仓促之间拼凑起来的所谓大清”,当真是要到了山穷水尽,不得不与我大明鱼死网破的地步了!“他心中暗道。
果然不出他所料。
与林丹汗缔结了盟约之后,以雷霆万钧之势,合兵一处,将那早已暗中投靠了建奴,屡次三番为虎作伥的科尔沁部落一夜之间连根拔起,屠戮殆尽!
此战,血流漂橹,震惊了整个漠南草原。
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蒙古部落,见识了大明天兵与察哈尔铁骑之后,纷纷断了与后金的勾连,转而向林丹汗称臣。
这一记南北夹击,如同一把烧红的铁钳,狠狠烙在了后金的腰腹之上。
其狠辣无匹,不仅彻底斩断了皇太极妄图从西边迂回的臂膀,更让那盛京城中的建奴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西线,那几乎能将他们拦腰斩断的死亡威胁。
皇太极惊怒交加,却也只能无奈地增派重兵死死守住,不敢有分毫的轻动。
而东边的毛文龙,得了皇帝从内帑拨下的军饷与大批军械之后,他麾下的东江镇更是鸟枪换炮。
皮岛的兵士不再是衣衫褴缕的叫花子兵,而是兵精粮足士气高昂。
毛文龙一改往日的小打小闹,频繁地组织精锐深入建奴腹地,袭扰村庄,焚烧粮草,搞得建奴后方鸡犬不宁。
而对于朝鲜,朱由检的手段则更为直接更为霸道!
他不但送去了海量的铁料、火药与精良的盔甲刀剑,更是签订了“攻守同盟”!
与之前种种暗中操作不同,这份盟约被朱由检以最强硬的姿态公之于众。
诏书中言辞凿凿,毫不避讳,等同于当着天下人的面指着皇太极的鼻子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:
若敢再犯朝鲜寸土,即为与我大明不死不休!届时,天兵将自辽东、山东水陆并进,捣汝巢穴,让你国灭种绝!勿谓之不预也!
这道诏书一出,不啻于平地惊雷!
朱由检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告诉皇太极,告诉全天下:朝鲜,是他朱由检罩着的!想动朝鲜,就得先掂量掂量,自己有没有本事扛住大明帝国的两线夹击,有没有做好国都复灭的准备!
李倧得了这等堪称“救命稻草”的铁血盟约,激动得无以复加,当即与大明使臣歃血为誓。
他知道,这不再是空口白牙的安抚,而是大明皇帝下的决心要将朝鲜这颗钉子死死地楔在建奴的软肋上。
李倧感恩戴德之馀,立刻下令举国动员,于鸭绿江沿岸加固城池,昼夜操练兵马,枕戈待旦。
整个朝鲜都变成了一个引而待发的陷阱,只等着建奴踏入,便要与其新仇旧恨一并清算!
如此三面合围之下,皇太极惊恐地发现,他已经被死死地困在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。
往西,是得了大明资助正磨刀霍霍的林丹汗;往东是神出鬼没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攻击性的毛文龙;往南是严阵以待,随时可能背刺一刀的朝鲜。
他想打谁都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