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哼了一声,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朱棣的不满。这一声冷哼虽轻,却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。不过,发泄完这股情绪后,石当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房间。
此时的朱棣,正全神贯注地忙着正事,心思都放在与石不商讨的事务上,实在没心情去搭理石当这略显孩子气的举动。他就当什么都没看到,什么都没听到,依旧面色沉稳地继续与石不交流着关于新城驻防等重要事宜。
“这些事情,燕王您自己拿主意就好。我们这边呢,当初也仅仅只是答应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谋生的工作而已。”朱棣话语刚落,石不立刻将身子坐得笔直,表情严肃,如同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,用沉稳且认真的口吻回应着。“燕王只要能让他们继续从事当兵这份营生,对我们而言便已足够。至于燕王您打算给予他们怎样的待遇,这其中的权衡与决策,确实就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了。”石不一边说着,一边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棣,那眼神仿佛在强调此事的界限与分寸,也表明自己对此事清晰的态度与立场。
朱高煦静静地听了一会儿,很快就弄明白了两人正在谈论的事情,核心围绕着新城滞留士兵的待遇问题。毕竟新城的局势变动,不少士兵因家庭羁绊,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,选择不跟随队伍离开新城。细细算来,这样的士兵足有千余人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俨然算得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。朱高煦心里清楚,以朱棣的行事风格,是绝不可能允许这样一股不受自己掌控的力量,就这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存在的。
石不呢,他和这些士兵好歹是一同扛过枪、经历过生死的兄弟。出于这份袍泽之情,他总得为这些兄弟们谋划个好出路。而让他们加入燕军,无疑是目前最好的选择。加入燕军,既能让这些士兵继续投身军旅,发挥自身所长,又能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前程,还能让他们在军队中继续延续自己的使命。如此一举多得,对这些士兵而言,的确是条不错的后路。
朱棣心里明白,这支千余人的士兵队伍,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将其纳入麾下。然而,他也深知,绝不能让这些士兵继续留在新城本地镇守。毕竟,新城局势复杂,若让这些士兵原地驻守,很容易滋生各种事端。一来,他们在本地根基较深,与当地各方势力或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,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;二来,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,管理难度加大,纪律方面也容易出现松弛,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稳定。
更重要的是,朱棣清楚地意识到,这些士兵目前对自己的归属感极其薄弱。毕竟他们原本并非直属朱棣的部队,之前的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,在心理上并未完全认同朱棣的领导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棣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相信他们。出于多方面的考量,朱棣深思熟虑后,提出了将这些士兵打散,分别编入燕军不同部队的想法。如此一来,既能有效地掌控这股力量,又能通过分散融合,逐渐增强他们对燕军整体的归属感和忠诚度,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所用,维护地区的长治久安。
对于此事,其实早在之前,朱高煦就已经和石不等人深入商讨过。他们一致认为,打散这支军队是极为正常且必要的举措,原因绝非仅仅在于朱棣对这些士兵心存疑虑。
新城,在众人眼中,无疑是一块诱人的香饽饽。跟随朱棣的众多大臣们,无一不对此地垂涎三尺,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。当前局势下,新城内部诸多事务尚未完全尘埃落定,就已经有不少将军开始四处走动,纷纷利用各种关系,企图为自己的部下谋得进驻新城的机会。他们各显神通,用尽各种手段,都想在新城的利益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各方势力明争暗斗,局势错综复杂。
而那些滞留在新城的士兵,一旦失去了朱高煦在背后的支持与庇护,处境就变得相当艰难。要知道,在等级森严、讲究势力背景的燕军当中,没有强大的后盾,他们根本毫无话语权可言。在这场利益角逐的漩涡中,他们就如同无根之萍,只能随波逐流,任由各方势力摆弄。
当时,朱高煦与石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最终商定不再过多干涉新城滞留士兵的事宜。个中缘由,主要有两方面。
其一,既然这些士兵已然做出了不跟随他们离开的决定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便不再完全属于他们的管辖范畴。这种情况下,给予适度的关照已然足够,实在没有必要一直全方位负责到底。毕竟,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后果,这些士兵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,无论背后有着怎样的苦衷,那都不再与朱高煦和石不有直接关联。他们二人虽重情义,但也深知,过度插手并不利于士兵自身的成长与发展,也不符合现实的行事逻辑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其二,就算他们此刻竭尽全力,为新城滞留兵争取到了更多福利,可一旦朱高煦等人离开新城,这些福利恐怕难以长久维持。届时,燕军内部那些觊觎新城利益的高官们,必定会想方设法将这些福利抢走。更为糟糕的是,新城滞留兵或许还会因为此次争取福利的事情,得罪燕军的其余高官。在错综复杂的军队权力结构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