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合作社如今管理规范,技术措施虽然先进但都有迹可循(至少在明面上),赵有财的窥探一无所获,这反而让他更加坚信,铁柱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的秘密。
与此同时,在省城,宋思明也注意到了“铁柱”这个品牌在高端食材领域的异军突起。他旗下也有餐饮业务,对这股新势力自然不会忽视。
“张铁柱……就是美食节上那个‘最接地气奖’的小子?”宋思明翻看着手下送来的报告,嘴角带着玩味的笑容,“有点意思。一个泥腿子,居然能把一个农业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,还让冷凌月那个眼高于顶的女人另眼相看……”
他敏锐地察觉到,“铁柱”品牌的价值,不仅仅在于蔬菜本身,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性、话题性和那种独特的“草根生命力”,这些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。
“关注他们。找机会……接触一下。”宋思明对助理吩咐道,眼神中闪烁着商人才有的精明与算计。
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订单,铁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这是一种“幸福”的烦恼。
现有的土地和温室产能,已经接近饱和。为了确保品质,铁柱严格控制着扩张速度,拒绝了一些超出能力的订单。这引起了一部分急于赚更多钱的社员的不满。
“铁柱,那么多钱送上门,为啥不赚?”
“咱们再多种点地,多建几个大棚不就行了?”
铁柱耐心解释:“叔,婶,咱们的菜为啥能卖高价?就是因为品质好!盲目扩大,管理跟不上,品质下降了,人家还会要吗?牌子砸了,就再也立不起来了!”
他利用自己的威望,强行压下了冒进的呼声,决定稳扎稳打。一方面,在现有土地上继续深挖潜力,优化种植结构;另一方面,开始着手规划第二期合作社的扩张,但前提是必须配套更完善的管理和技术支持。
站在合作社新建的、略显简陋但充满希望的办公点前,看着眼前繁忙而有序的采收、装车场景,铁柱心中豪情万丈,却又如履薄冰。
他知道,批量供应酒店,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如何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中,始终保持“铁柱标准”的金字招牌,如何应对来自同行(如宋思明)和内部(如赵有财)的挑战,如何将合作社这艘越来越大的船,驶向更广阔的蓝海,都是他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。
他摸了摸怀里的板砖,感受着那冰凉的触感,心中默念:
“砖爷,这批量生产的快车是开起来了,可前面的路,好像更复杂了。”
【哼!福兮祸之所伏!居安思危,方能长久!汝当谨慎驾驭,莫要翻车!】砖爷的警告一如既往地及时而冰冷。
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,目光投向远方车水马龙的道路,那里,承载着合作社希望的冷藏车,正驶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。
批量生产的时代,已经到来。而更大的风浪,或许也正在酝酿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