算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,一头猪能卖多少钱,却从未如此长远地思考过关于“根”和“希望”的问题。
老支书缓缓站起身,走到张铁柱面前,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,眼眶有些湿润:“铁柱啊……你小子……长大了!真的长大了!你这想法,好!太好了!咱张家沟,支持你!”
“对!铁柱,这事我们支持!”
“需要村里出地、出力,你一句话!”
“这是积德的大好事啊!”
众人的情绪被点燃了,纷纷表示支持。
当晚,张铁柱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王翠花。王翠花听完,没有丝毫惊讶,只是温柔地笑了笑,握紧了他的手:“你想做,就去做。家里,集团,都有我。”
得到了家里的支持和村里的共识,张铁柱立刻行动起来。他推掉了接下来几天不必要的应酬,亲自带着集团基建部和设计部的人,多次勘察原小学旧址和周边环境,反复商讨设计方案。他要求很高:教学楼要坚固明亮,宿舍要温馨舒适,操场要标准环保,实验室、图书室、多媒体教室一个都不能少,还要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和音乐教室。
“孩子们需要的,不光是语文数学,”他对设计师说,“他们需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资金如同流水般拨付出去,但他眼都没眨一下。相比于动辄数亿的商业项目投资,这笔钱或许不算最多,但在他心里,其分量却远超任何一笔商业利润。
他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:他亲自去省城,拜访了几所知名的师范院校,以自己的经历和这所正在筹建中的小学为蓝图,许下优厚的待遇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,希望能提前“预定”几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。
他的真诚和对乡村教育的独特见解,打动了一些怀揣教育理想的年轻人。
几个月后,在原来废弃小学的旧址上,一座崭新的、充满现代设计感又不失乡土气息的校园拔地而起。红白相间的教学楼,绿草如茵的操场,宽敞明亮的宿舍楼,成了张家沟一道新的、最美丽的风景线。
奠基仪式那天,张铁柱没有邀请任何媒体,也没有搞盛大的典礼。他只是在老支书、村里长辈和几位即将入职的年轻老师的陪同下,在校园的空地上,和妻子王翠花一起,亲手种下了一棵象征希望和成长的松树。
他抚摸着粗糙的树皮,对身边那些年轻的老师们说:“以后,这里的孩子,就拜托各位了。我不要求他们个个都考上清华北大,我只希望他们能在这里,学到知识,学会做人,看到山外面的世界,也懂得热爱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。”
阳光下,“铁柱小学”四个铜质大字熠熠生辉。这不是一个富豪用来标榜慈善的标签,这是一个从泥土中走出来的孩子,对养育他的土地,最深沉、最厚重的回馈与投资。他投资的,不是眼前的利益,而是这片土地未来几十年的希望与生机。这让他觉得,自己这“白手起家”赚来的财富,终于找到了最有价值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