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知道了,哥。”
郑浩心里一暖。
“对了,小浩,给你打电话,还有件正事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
郑仪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正式了一些。
“正事?”
郑浩有些意外。
哥哥是明州市委副书记,日理万机,有什么正事需要听他这个在县城基层挣扎的小科员的看法?
“嗯,关于城投集团下一步的工作。”
郑仪说道。
“市里的二期规划已经铺开,效果初步显现。按照计划,接下来,城投集团的工作重点,要逐步向下面的县区延伸,带动县域经济发展,这也是‘新明州建设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“但是,县区的情况比市区更复杂,基础更薄弱,面临的困难也可能更多。”
“你是学国际关系出身的,宏观视野和逻辑分析能力是你的强项。现在又在临川住建局待了两个多月,对县一级的实际情况,应该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。”
郑仪的语气很平和,像是在讨论一个学术问题,而不是在布置工作任务。
“所以,我想听听你的想法。”
“你觉得,城投集团这样的市级平台,在向县区推进的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哪些主要挑战?或者说,应该重点注意哪些方面?”
“不用有什么顾虑,就根据你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,随便聊聊。”
郑浩握着手机,愣住了。
他没想到哥哥会问他这么具体、这么有深度的问题。
这不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的关心,而是真正把他当作一个可以讨论工作的“同行”来对待。
这让他感到一种被重视、被信任的压力,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思考欲。
他快速地在脑子里梳理着这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。
临川县城的城市面貌、基础设施、政府部门的工作状态、招商引资的困境、老百姓的生活状态……特别是,他亲身经历的那些具体而微的“生态”问题。
他深吸一口气,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谨慎地组织着语言。
他知道,自己的看法可能很幼稚,但哥哥想听的,或许正是这种来自最基层的、未经粉饰的真实感受。
“哥……”
郑浩开口了,语气变得认真而缓慢。
“我觉得……城投集团在县区推进,资金、项目、技术这些硬性的东西,虽然重要,但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。”
“哦?那最关键的是什么?”
郑仪饶有兴致地问道。
“我觉得……可能是……基层的生态。”
郑浩斟酌着,说出了这个他思考已久的词。
“生态?”
“对,生态。”
郑浩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,话语也流畅了许多。
“我这两个月在临川,感觉最深的就是这个。”
“县一级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但整个运行的‘生态’,和市里可能很不一样。”
“比如,人情关系网可能更紧密,更固化。很多事情,明面上的规则是一套,实际运行的潜规则是另一套。”
“再比如,一些部门的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可能更严重。就像……就像我接触过的县残联……”
郑浩说到这里,停顿了一下,最终还是决定举这个例子,虽然略去了具体细节。
“表面上看,机构健全,人员齐整,工作报告写得天花乱坠。但实际上,可能根本没干什么实事,甚至成了安排关系户、吃空饷的地方。”
“这种‘生态’如果得不到改善,市级投入再多的资源,派下来再好的项目,也可能被层层截留、扭曲,最后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滋生新的**。”
郑浩越说思路越清晰,语气也带上了几分他这个年纪少有的沉静。
“我觉得,城投集团下去,不能只盯着具体的工程项目。”
“更要关注如何改善当地的政务环境、营商环境,如何打破那些僵化、低效甚至有害的‘潜规则’,建立起一套真正有利于发展、有利于老百姓的‘新生态’。”
“这可能比建几条路、盖几栋楼更难,但我觉得,也更重要。”
郑浩说完,轻轻舒了口气。
他不知道自己说的这些,在哥哥听来是不是太理想化,或者太过片面。
电话那头,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
郑仪没有说话,似乎在认真思考弟弟的这番话。
过了好一会儿,郑仪的声音才再次响起,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。
“嗯……基层生态……这个词用得很好。”
“你观察得很细,思考得也很有深度。”
郑仪的语气很认真,完全没有敷衍的意思。
“你提出的这个问题,确实非常关键,甚至可以说是城投集团向县区延伸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。”
“只注重硬件投入,忽视软件环境,确实容易事倍功半,甚至可能‘播下龙种,收获跳蚤’。”
郑仪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。
“看来,让你去基层锻炼这个决定,是对的。这两个多月,你没白待。”
得到哥哥的肯定,郑浩心里踏实了一些,也涌起一股小小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