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建亲自给孙连城倒了一杯热茶,动作恭敬得不像一个市长。
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,甚至还有几分恳求的意味。
不,准确地说,是一种面对“先知”时的敬畏,就像古代帝王面对能预测天象的方士。
“连城,坐。”
孙连城坐下,心里打起了十二万分的警惕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茶杯。
他知道,高建这种态度,准没好事。
这位市长平时虽然客气,但从来没有这么低姿态过,这反常得让人毛骨悚然。
高建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,突然停下来,直视着孙连城的眼睛:
“连城同志,我必须承认,我错了。”
“三个月前,当你提出那个'金融黑洞理论'时,我心里是有怀疑的。”
“现在看来,你的预判完全正确。这场危机的爆发模式,和你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,像是在面对某种超自然的力量:
“我想知道,你是怎么做到的?怎么能提前预见到这一切?”
孙连城差点没被茶水呛到,喉咙一阵发痒,强忍着没咳出来。
什么预见?我那就是瞎扯啊!我连金融是什么都搞不清楚!
我当时完全是为了反对救市方案,临时编出来的理论!
怎么现在变成了神机妙算?这世界疯了吗?
但高建显然没有注意到他的异常,继续说道,语气中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热切:
“今天的情况,你也看到了。山雨欲来风满楼啊。”
“我们北莞,正面临着一场考验。说实话,我当了这么多年市长,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棘手的局面。”
“现在回想起来,你之前所有看似'异想天开'的理论,都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。”
“精密仪器厂的成功,那套'量子纠缠'管理模式,连中科院的专家都说是突破性创新。”
“而你的'金融黑洞理论',更是准确预言了这次全球危机。”
孙连城端起茶杯,喝了一口,没说话,眼神故意放空,看向远方。
他决定继续扮演自己的“高人”角色,多听少说,装神弄鬼。
反正不管高建说什么,他都准备用“嗯”、“啊”、“是的”来应付过去,这是他最近练就的绝活。
高建看着他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,心里竟然莫名地安定了一些。
他潜意识里,已经开始把孙连城的这种“淡定”,当成了一种胸有成竹的表现。
毕竟,精密仪器厂的事情摆在那里,铁一般的事实。
当初所有人都觉得那是个烂摊子,结果孙连城随便搞了搞,就搞出了名堂。
现在连中科院的专家都说,那套“宇宙能量场理论”虽然听起来玄乎,但确实有其科学价值。
更关键的是,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,完全验证了孙连城的“先见之明”。
“连城啊,”高建几乎是用恳求的语气开口。
“我知道,你看问题,总是跟我们不一样。你的眼光,看得更高,更远。”
“你的理论体系,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。”
“所以,我想听听你的看法。对当前这个局势,你有没有什么…呃…战略性的建议?”
“我们现在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,急需你这样的'导航员'指明方向。”
高建是真的没办法了。
他手下的那些经济专家,分析来分析去,都是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什么“产业升级”、“结构调整”,说得头头是道,但都需要时间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而且,这些传统方案在孙连城的“理论框架”下,显得格外可笑。
就像用木棍去对抗黑洞一样,毫无意义。
他现在,完全寄希望于孙连城的“宇宙级智慧”,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真正的解决方案。
孙连城心里把高建骂了一万遍。
战略性建议?
我哪知道什么战略性建议!
我连什么是次贷危机都搞不清楚!
我的战略就是赶紧下班回家!
但话已经问到这里了,而且高建那种近乎崇拜的眼神,让他感觉压力山大。
不回答肯定是不行的。
他必须想个办法,把高建给敷衍过去。
而且还不能露馅,得继续维持自己“高人”的人设。
他的大脑飞速运转,努力回忆着最近看过的那些玄幻小说里的桥段。
对了,那些神棍不都是这么忽悠人的吗?
先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,然后给出一个看似高深实则什么都没说的建议。
他放下茶杯,缓缓抬起头,目光望向窗外已经暗下来的天空。
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。
“高市长,”他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神秘感,“你有没有看过最近的天象?”
高建一愣,随即想起孙连城的那些“宇宙理论”,立刻认真起来:“天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