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由检好像找到了宣泄心绪的“树洞”
一股脑儿将自己越勤政越失败的十六载帝王经历,交代了一遍。
他还不忘跪地磕了一记响头,语带悲戚地求救,
“求两位祖宗快想办法教教臣孙,救救大明!”
朱元璋已经顾不上和朱棣置气,径直坐回了位置上,
脸上的肌肉,由于愤怒,在不停抖动着,
自己这位后世子孙皇帝口中的大明基业,正在不可避免地崩塌,
天灾,人祸,内忧外患,样样不差。
这朱由检与他以前的对手——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简直太相似了,
一样的“年少有为”
结果也是多年的“勤政”,换来了天下大乱,江山变色。
朱元璋又想起了刚刚离自己而去的朱标,
“难道这都是命吗?”
“这机缘让咱提前知道咱身后之事,还告诉咱大明的末路,”
“是老天对咱不满,要惩戒咱。。。”
原本也眉头紧锁,在消化着朱由检交代的后世危局,
居然也会有如此羸弱的一面?
带走了父皇的一大半心气。
“父皇,您要节哀!”
“不要因为大哥的薨逝,迷乱了您的心神,误解了老天爷的意愿。”
“这天赐机缘,使我父子等人在异时空相见,”
“不是老天爷在惩戒您,而是老天爷在庇佑着我大明!”
“它这是想要让我等集思广益,拯救后世的大明于大厦将倾之际。”
“您务必振作啊!”
跪在地上的朱由检,轻轻眨巴了几下眼睛,大脑快速消化着朱棣的话,
难怪太祖爷的行为举止,处处透着煞气,
这是他老人家步入“魔怔”
可不能惹恼了这位老祖宗。
“臣孙附议成祖。。。太宗爷的话,”
“天赐机缘,不是惩戒,而是挽救!”
“请太祖爷节哀振作,”
“教臣孙妙策,安定大明天下。”
说罢,朱由检再度伏地一拜。
抬眼在朱棣、朱由检二人身上来回扫视,
这不是惩戒?
而是挽救?
万幸,现在咱想通了。
朱棣却是已经开始给朱由检面授机宜,
“你现在面对的局势,已经非常危急,”
“必须快刀斩乱麻,尽快平叛起义,稳定局面,”
“眼下你的朝廷,还有多少机动兵力可用?”
“回成。。。太宗爷,各地平叛御敌都缺兵员,京师的兵力也捉襟见肘,凑一凑大概还能只有五万左右的机动兵力了。”色回答道,
“只有五万?不过这些兵力足矣,”
“你亲自领军出征,皇帝亲征定能士气大振,与地方军队一起协同作战,平叛就是轻而易举之事,”
“待内部流民起义平定之后,再蓄力对外,区区女真外蛮,灭之犹如土鸡瓦狗耳!”朱棣眼神中闪着锐气,仿佛自己已经带着大军荡平一切敌人。
说他是马背上的皇帝,倒不如说他是“征北大将军”
他这法子,朕根本执行不了啊。
“回祖宗的话,臣孙不像二位祖宗那般用兵如神,臣孙如果贸然御驾亲征,恐怕适得其反。。。”
朱棣闻言反应过来,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,
像自己的父皇,在占据应天之后,也很少亲自出征,
他瞄了一眼,面无表情的父皇,转头对朱由检说道,
“那便安排一员信得过将领,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,让他代领着这些机动兵员,去横扫战场,”
“你在朝廷中枢,要最大限度地配合支援他们,”
“像粮草,饷银这些,绝对不要拖延、亏欠。。。”
朱棣将后方所需提供的支援保障重点,简单地讲了一下,
他自己出征元人时,朝廷都是准备得非常充分的,
军队没有后顾之忧,才能打胜仗。
“将领的人选倒是有,像臣孙底下的孙传庭、洪承畴,都是文武全才,可堪大任。”朱由检点头应道,旋即又抛出一个难题,“可祖宗,银两这块朝廷还是有很大的缺口。。。”
“那想办法凑银子啊!”朱棣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朱由检,“把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全减了,把能筹集到的银子全部集中起来,优先用于平叛,”
“不够的话,再去借一些,各地的地主富户,朝廷的公侯大臣们,他们手里一定有银子可借。”
“可这法子,臣孙已经试过了好几轮了。”朱由检讪讪地说道,“只是收效甚微,问他们借上来的银子,全部加起来也才几万两,”
“与军费的巨额开支相比,这些银子只能算杯水车薪。”
“你要和各方,陈述其中的利害,”
“如果流民势大不掉,朝廷无力剿灭,首先遭殃的便是他们,”
“这唇亡齿寒的道理,他们应该都懂。”
“还有,事态已经十万火急了,就不要在意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