邻国平城,国际会议中心。
阳光炽烈,玻璃幕墙将光线切割反射,整片区域像一座擦拭得过于干净的冰冷展柜。
会议中心顶层,03号站在单向玻璃后。
他的目光缓慢扫过下方街道,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凹凸。
对面大楼的窗户,窗帘被尽数拉开,所有房间内部空荡无物,一览无余。
这是强制清场后的结果,便于观察房间内部,不留一丝视觉死角。
几个不易察觉的角落里,固定着微型广角镜头,持续将画面传回。
更远处,高层天台边缘,偶尔有镜片反光一闪而逝,那是己方的观察哨。
耳麦里,电流的轻微底噪中,响起17号低沉的声音:
“所有预设狙击点已标记,交叉视野覆盖。”
“周边三公里内未发现可疑车辆长时间滞留。”
紧接着是18号更显冷静的语调,伴随着轻微键盘敲击声:
“反爆炸侦测网络运行正常。”
“电磁频谱持续扫描,未发现遥控引爆装置的特定信号频段。”
“无人机热成像筛查,未发现符合炸药特征的热源。”
“地下传感器网络未监测到爆炸物可能产生的特定频率震动。”
“空气样本分析,未检测到炸药挥发分子。”
03号的指尖在冰凉的玻璃上轻轻一点。
激光侦测仪的光束无形地封锁着那些可能藏匿枪口的窗口。
街道下方,感应网络如同沉睡的蜘蛛,任何超过阈值的震动都会将其惊醒。
空气中,看不见的电子猎犬在默默抽动鼻子。
这里的布防,是汲取了海城鲜血换来的教训。
是一张他亲手编织的铁网,物理的、电子的、化学的,层层嵌套,密不透风。
不再有侥幸,不再有盲区。
他渴望有人来触碰,来验证这网络的强度,然后被切割得支离破碎。
他要亲手碾碎他们,用事实告诉所有人,并非所有编号者都那般……无能。
这念头带着金属的腥气,那是源于绝对掌控下的冰冷自信。
——————
数个街区外,一家普通商务酒店的房间里,楚寂站在窗户前,观察着会议中心。
远处,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目的光。
但那光芒落入他眼中,却被瞬间分析,还原成一个个冰冷的结构单元、潜在的渗透路径和致命的火力节点。
巡逻队的脚步间距、监控探头转动的频率、乃至那些静止不动却可能潜伏着暗哨的位置;
所有这些细节在他脑海中汇聚,共同勾勒出清晰的结论:
此处的防守异常严密,绝非散兵游勇的戒备,而是经过精密设计的体系化防御。
基于此,他立刻开始进行战术评估。
强行突破的念头刚浮现,脑中便瞬间推演出数种方案,却又被更快的速度逐一否定。
代价太高,每一步都可能踩进预设的死亡陷阱,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。
那么,远程狙杀呢?
他的视线下意识地掠过几个理论上完美的射击位。
然而,一种近乎本能的危机感让他的皮肤微微发紧。
他能感受到至少三道以上无法完全识别的无形屏障,严密封锁了所有理想的弹道路径。
此路,同样不通。
恰在此时,顾影的信息适时切入,补充着现场的细节:
“……巡逻队A组与B组交汇间隔七十三秒,但C组机动补位,存在约十七秒的视觉重叠,并非真正的漏洞。”
“东侧地下停车场B2层,编号D-7的通风管道入口,内部加装了高敏震动感应纤维,非市面标准制式,疑似定制。”
“核心区外围绿化带土壤有近期翻动痕迹,怀疑埋设了辅助传感器。所有进入车辆,包括垃圾清运车,底盘都经过背散射扫描,检查点在这里……”
每一条信息,都汇入楚寂脑海中那幅正在构建的立体布防图,使其细节愈发清晰,也愈发令人望而却步。
综合所有情报,结论变得明确而棘手:核心区域已被打造得如同一个高度敏感的堡垒。
任何常规的潜入、狙杀或爆破手段,在此地成功的概率都已被压至极低。
且任何尝试都极有可能触发链式反应,导致行动彻底暴露。
现在,只能等待,等待王焰那边,或者一个谁也无法预料的变数。
……
同一时间,一辆沾满油污的市政工程车,晃晃悠悠地驶入会议中心周边划定的作业区。
这里并非03号目光聚焦的会议核心区,不享有最高级别的清场和电子屏蔽。
但它恰恰位于目标车队从酒店前往会议中心的必经之路旁,一个属于城市正常运转背景的一部分,一个在严密安保体系中相对“次要”却具备战术价值的节点。
王焰穿着污渍斑斑的工装,跳下车,动作略显拖沓地拉开后挡板,取出工具。
他的眼神扫过街道,看到的不是繁华景象,而是地下管网的走向、交通信号灯控制箱的位置、相邻大楼外墙空调外机群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