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,忽然想起上周参加的校企合作座谈会。会上,几家合作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,学校的横向科研合作&bp;“有技术、缺对接”,企业有实际需求,却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对接专家;教授有技术成果,却因经费不稳定、精力有限,难以持续推进转化。这个问题,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:科技管理创新,不能只盯着纵向项目,横向合作这块&bp;“短板”,也得补上,否则学校的科研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,无法真正服务产业。
一、产学研特聘教授:架起校企合作的&bp;“固定桥梁”
我第一次萌生&bp;“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”&bp;的想法,是在走访资环学院王立教授的实验室时。王立教授研究的&bp;“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”&bp;在行业内很有名气,近三年先后和五家化工企业合作过横向项目,可经费却时高时低:2021&bp;年到款&bp;180&bp;万,2022&bp;年&bp;220&bp;万,2023&bp;年又降到&bp;160&bp;万。“不是技术不行,是企业总担心我这边精力不够。”&bp;王立教授一边给我看实验数据,一边无奈地说,“我手里还有两个纵向课题,有时候企业那边要紧急调整方案,我得等纵向项目的节点过了才能腾出手,人家下次有合作,就犹豫了。”
听着王立教授的话,我心里忽然亮了:如果能设立一个专门对接企业的教授岗位,让有技术、有经验的教师能集中精力搞横向合作,不就能解决&bp;“精力分散”&bp;和&bp;“经费不稳定”&bp;的问题吗?我立刻组织科室里的同事开会讨论,初步拟定了&bp;“产学研特聘教授”&bp;的认定标准:持续&bp;3&bp;年以上,到款横向科技经费每年&bp;200&bp;万元以上,或当年到校1000万元以上的横向经费,且在合作企业中有明确的技术转化成果。
定标准时,我特意把&bp;“每年&bp;200&bp;万”&bp;作为底线&bp;,这个金额既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横向合作,又能让企业看到学校的诚意;而&bp;“1000万”&bp;则是为了吸引那些能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人才,毕竟这样的项目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。我心里也有过顾虑:会不会有人觉得标准太高?但转念一想,产学研特聘教授不是普通的荣誉,而是要真正承担起校企合作的重任,标准太低反而会让这个岗位失去价值。
消息传出去后,王立教授第一个报了名。他把手里的纵向项目交接给了团队里的年轻教师,全身心投入到横向合作中。没过多久,他就和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三年期的战略合**议,每年到款经费稳定在&bp;300&bp;万以上,还在企业里建立了&bp;“联合实验室”,专门针对企业的废水处理难题开展定制化研究。更意外的是,这个岗位还吸引了校外的人才,一位在环保企业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,因为去年牵头为学校引进了一笔&bp;1200&bp;万的横向经费,符合&bp;“当年到校&bp;1000&bp;万”&bp;的条件,主动申请入职,成为了学校的第二位产学研特聘教授。
“以前企业找学校合作,像在‘打游击’,这次找这个教授,下次可能就换了人。”&bp;我在后续的校企座谈会上,听到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,“现在有了产学研特聘教授,我们知道该找谁,合作起来也放心,这才是真正的‘长期伙伴’。”&bp;看着企业负责人满意的笑容,我心里也松了口气:还好当初坚持了那个标准,这个岗位总算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二、设立异地研究院:把&bp;“实验室”&bp;建到产业一线
设立产学研特聘教授解决了&bp;“人”&bp;的问题,可&bp;“距离”&bp;的障碍,又成了我新的牵挂。去年冬天,我带队去苏南的一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考察,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拉着我抱怨:“我们想和贵校合作开发一款精密检测设备,可你们的老师每次来都要坐四个小时高铁,现场调试一次得来回跑两趟,光在路上就耽误了不少时间。有时候设备出了紧急问题,等老师赶过来,生产线都停了大半天。”
我在园区里转了一整天,踩着冰冷的水泥地,走进一家家企业的车间,看着机械臂不停运转,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检测误差而暂停生产。园区负责人告诉我,这里聚集了近百家装备制造企业,很多企业都有和高校合作的需求,但普遍反映&bp;“高校离产业一线太远,响应速度慢”。我站在园区的办公楼前,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车和车间里亮起的灯,忽然有了个想法:为什么不在产业集中的地区,设立学校的异地研究院或成果转化分中心?这样既能就近对接企业需求,又能让教师的技术成果快速落地,还能避免老师们在路途上浪费时间。
这个想法的推进,远比我预想的要难。首先是选址,我先后跑了苏南、浙北三个产业园区,对比了租金、政策支持、企业密度等多个因素,每次都要和园区负责人谈上大半天,还要实地考察周边的交通和配套设施。有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