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为了确认一个园区的电力供应是否能满足实验室需求,我特意等到晚上,跟着电工去配电室看设备参数,冻得手都僵硬了。最终选定苏南那个园区,是因为当地政府承诺提供三年免租金的场地,还能协助对接企业资源,这对学校来说能节省不少成本。
然后是人员调配,需要从学校各个学院抽调有企业合作经验的教师常驻。一开始还有些教师犹豫,担心异地工作影响家庭,有位年轻教师就跟我说:“鹿科长,我孩子才三岁,要是去苏南常驻,一周才能回家一次,实在放心不下。”&bp;我挨个找他们谈话,承诺&bp;“弹性工作时间”,增加校外补贴,可以每周在苏南工作四天,周五回校;还协调学校解决了常驻教师的住宿和子女入学问题,比如把教师子女安排进学校附属的幼儿园,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。
2014&bp;年春天,“江城科技大学(苏南)装备制造研究院”&bp;正式揭牌。研究院就设在园区的孵化器里,1000&bp;平方米的空间里,划分了实验室、办公室和成果展示区。揭牌当天,就有三家企业当场签订了合**议。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笑着说:“以前我们要等学校的老师来,现在大学研究院就开在隔壁,有问题随时能沟通,上个月我们提出的检测精度优化需求,老师们一周就给出了方案,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&bp;我看着研究院里忙碌的教师和企业代表,心里格外踏实,把&bp;“实验室”&bp;建到产业一线,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,更是学校科技管理理念的升级,科研终于不再是&bp;“关起门来做实验”,而是真正走到了产业中去。
三、剩余经费灵活使用:给科研团队&bp;“留足后劲”
解决了&bp;“人”&bp;和&bp;“空间”&bp;的问题,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横向课题的经费管理。我记得去年年底,材料学院的一个团队在结题时,还剩下&bp;23&bp;万元经费,团队负责人来找我,想用钱做一个后续的小实验,完善之前的技术成果。可按照当时的规定,剩余经费必须收回学校,不能再用于项目相关的研发。那位负责人攥着经费报表,语气里满是惋惜:“鹿科长,那&bp;23&bp;万虽然不多,但足够我们做一次关键的材料性能测试,要是能留下来,我们的成果转化可能会快半年。现在收回去,这个技术就只能先放着,说不定过阵子就被别的团队赶超了。”
他走后,我翻遍了学校的经费管理文件,发现横向课题的剩余经费管理,一直沿用的是纵向项目的规定&bp;——“结题后剩余经费收回,统筹使用”。可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不同,很多横向项目的技术成果需要后续的优化和迭代,比如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参数,或者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做适配,剩余经费往往是团队用于&bp;“首尾”&bp;和&bp;“拓展”&bp;的关键资金。如果把这笔钱收回,不仅会打击团队的积极性,还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技术成果&bp;“烂尾”。
我决定推动经费管理的改革。首先做了个统计,发现学校近三年结题的横向课题中,有&bp;62%&bp;的项目存在剩余经费,平均每个项目剩余&bp;18&bp;万元,总金额超过&bp;1500&bp;万元。看着这个数字,我心里更坚定了:这么多钱如果能留给项目组,能支持多少后续研发?能让多少技术成果落地?
我带着统计数据,多次和财务处、人事处沟通,提出&bp;“横向课题结题后,剩余经费留归原项目组,用于后续的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或人才培养,使用范围由项目组自主申报,学校审核备案”。财务处的同事一开始提出质疑:“这样会不会导致经费滥用?比如有人把钱用在和科研无关的地方。”&bp;我早有准备,笑着拿出补充方案:“我们不是‘放任不管’,而是‘有序放开’。项目组要提交剩余经费的使用计划,明确每一笔钱的用途,学校每季度会进行审计,确保经费都用在科研和转化上,一旦发现违规,就取消该团队未来三年的横向经费留存资格。”
政策实施后,材料学院的那个团队,用剩余的&bp;23&bp;万元做了材料性能测试,优化后的技术很快被一家新能源企业看中,签订了&bp;120&bp;万元的成果转化协议。团队负责人特意给我送来了一份成果报告,激动地说:“秦科长,要是没有这笔剩余经费,我们的技术可能就错过了最佳转化时机,现在不仅企业满意,我们团队也更有干劲了,下次有横向项目,我们还想争取!”&bp;看着他兴奋的样子,我心里暖暖的&bp;——&bp;改革最怕的就是&bp;“一刀切”,只要多站在教师和团队的角度考虑,政策就能真正落到实处。
四、凝聚共识:从&bp;“一个人的想法”&bp;到&bp;“全校的行动”
从纵向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分级设定,到横向合作的三项创新举措,我前前后后忙碌了近半年。我的笔记本上,记满了调研数据、教师意见、企业需求,还有无数次讨论后修改的方案,有的页面被划得密密麻麻,有的地方贴着便利贴,写着&bp;“明天和王立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