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大学哪些事> 第21章: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1章: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(3 / 4)

2014&bp;年&bp;7&bp;月的调研,是我们几个老部下盼了好久的事。车刚到研究院门口,就看到程院长在门口等。他穿着浅蓝色衬衫,袖子挽到胳膊肘,裤腿上还沾着点泥土,看到我们,笑着迎上来:“来得正好,食堂刚炖好冬瓜汤,用的是院子里种的冬瓜,你们尝尝。”

研究院比我想象中更热闹。两栋大楼并排而立,米白色的办公楼上挂着&bp;“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”&bp;的金属牌匾,阳光下闪着光;旁边浅灰色的专家楼里,不时有穿着白大褂的人进出。

程院长先带我们去了一楼的成果展示大厅。墙上挂着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图,从&bp;2009&bp;年签约到&bp;2012&bp;年检测平台建成,再到&bp;2013&bp;年承接第一个国家课题,每一个节点都贴着照片。玻璃展柜里摆满了样品:超白光伏玻璃像水晶一样透亮,防火玻璃能看到里面的特殊夹层,还有用来做手机屏幕的超薄玻璃,薄得能弯曲。

“这是咱们去年帮光明玻璃研发的超白光伏玻璃,透光率达到&bp;92%,以前国内只能靠进口。”&bp;程院长拿起一块玻璃递给小王,“现在光明玻璃给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供货,订单排到后年了。”

小王拿着玻璃,眼睛瞪得溜圆:“程院长,这也太厉害了吧!我以前只在实验室见过这么好的玻璃。”

二楼的实验室里,几个年轻人正在操作检测设备。看到程院长,他们都笑着打招呼:“程院长,您回来啦!”&bp;程院长跟我们介绍:“这几个都是学校过来的研究生,还有三个是沙河本地招的技术员。咱们团队现在有&bp;30&bp;多个人,都是能扛事的。”

从办公楼出来,院子里的景象让我们都愣住了,没有精心打理的草坪,反而开辟了四块菜地,种着黄瓜、茄子、西红柿,绿油油的藤蔓顺着竹竿往上爬,旁边的小围栏里,十几只鸡鸭鹅正悠闲地啄食,角落里的猪圈里,两头肥猪看到程院长,哼哼着凑了过来。

“程院长,您这研究院怎么还种上菜、养上猪了?”&bp;老周忍不住问。

程院长挽起裤腿,走到菜地边,摘了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,擦了擦递给我:“尝尝,没打农药,甜得很。刚开始有人说,搞科研的种菜地,不像样子。我跟他们说,研究院不是象牙塔,得接地气。咱们在这待着,不光要帮企业解决技术问题,自己也得能扎根。种点蔬菜,既能改善伙食,也能让大家忙完工作后放松放松,多好。”

他说着,拿起墙角的饲料桶,给猪添饲料。阳光洒在他身上,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我看着他熟练的动作,突然觉得,这样的研究院,比任何高楼大厦都更有生命力。

中午在食堂吃饭,冬瓜汤、炒茄子、炖鸡肉,都是院子里产的,味道格外香。程院长跟我们聊起研究院的运营:“现在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,上个月帮红星玻璃搞了个员工培训班,教他们玻璃检测技术。他们老板说,员工技术上去了,废品率降了五个百分点,一年能省上百万。”

“您在这待这么久,嫂子没意见吗?”&bp;小李小声问。

程院长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:“刚开始她总说我傻,放着家里舒服的日子不过,跑到沙河来遭罪。后来她来这待了几天,看到研究院的样子,看到王总他们感谢的眼神,就懂了。现在她每个月来一次,帮着食堂包饺子,跟大家处得跟一家人似的。”

下午时分,阳光正好,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前往鑫源玻璃厂。一进厂门,就看到王总面带微笑地迎了上来,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,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生产线。

走进生产车间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,耳边传来机器的轰鸣声。崭新的设备整齐地排列着,它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,仿佛在展示着鑫源玻璃厂的高效与先进。一块块透亮的玻璃如流水般从生产线上滑出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

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,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王总兴奋地指着生产线,向我们介绍道:“以前咱们厂的玻璃质量一般,只能卖到三块钱一平方。但现在,有了程院长和研究院的帮助,我们成功研发出了这种超白玻璃,它的品质非常高,能卖到三十块一平方呢!”

王总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程院长和研究院的感激之情,他激动地说: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技术指导,就没有鑫源玻璃的今天。去年,我们厂的产值翻了二倍多,还招收了五十多个工人,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,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,生活也变得更好了。”

看着眼前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场景,听着王总的讲述,我们都为鑫源玻璃厂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。

离开玻璃厂时,夕阳正缓缓落下,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。王总握着程院长的手,久久没松开:“程院长,以后还得靠您多指点!”

程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咱们一起努力,把沙河的玻璃产业做得更大更强。”

五、传承:燎原的星火

从沙河回来后,我们几个老部下连夜写了调研报告,把沙河研究院的经验总结为&bp;“接地气、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