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科技厅某处茶歇室的咖啡机还在嗡嗡作响,孙伟指尖敲了敲摊开的《2018&bp;年度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》,目光落在&bp;“智能光电技术”&bp;那栏,抬头看向我时,眼底带着熟悉的精准:“你们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,这次申报得把去年和锐科光电合作的那条生产线数据放进去,政策刚调整,产学研转化的‘落地率’权重提了&bp;15%,这数据能帮你们卡在评审的‘优’档里。”
他说话时,指腹还在指南上画了道弧线,那是科技厅干部特有的习惯,总在政策条文里找&bp;“最优解”。我接过指南,指尖触到纸页上他提前用红笔圈出的&bp;“优先支持领域”,忽然想起这十年间,无数次这样的&bp;“及时提醒”,早已成了我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里最靠谱的&bp;“信息雷达”。而每当孙伟需要高校的&bp;“实战案例”&bp;或是专家资源时,我也总能第一时间协调出多媒体教室,或是把领域内最懂政策的张教授的日程表发给他。在科技管理这盘需要&bp;“跨部门、跨领域”&bp;协作的棋里,我和孙伟的关系,早已不是简单的&bp;“工作伙伴”,而是能彼此托底的挚友,这背后,藏着科技管理工作的本质:政策落地要靠&bp;“接地气”&bp;的资源,而资源流动,终究要靠&bp;“走心”&bp;的关系。
一、打破层级的交友哲学:科技管理里的&bp;“平等共生”
第一次见到孙伟,是在&bp;2013年省科技厅与高校的合作论坛上。那天他坐在**台右侧,穿一件浅灰色衬衫,袖口卷到小臂,和其他正襟危坐的官员不同,每当高校代表汇报到&bp;“成果转化”&bp;环节,他手里的钢笔就没停过,后来我才知道,他笔记本上记的不只是要点,还有&bp;“某高校的传感器项目没提市场反馈”“某实验室的转化周期过长,可能需要政策引导”&bp;这类&bp;“细节批注”。
论坛散场时,我抱着一摞自己整理的《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集》追上他。那本案例集里,每一页都贴着便签:“2013&bp;年智能光电实验室与某企业合作项目:技术转化周期&bp;6&bp;个月,量产后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,首年销售额&bp;1200&bp;万”“2012&bp;年生物医学工程团队与三甲医院合作:研发的微创器械获&bp;CFDA&bp;认证,临床应用率提升&bp;30%”。我当时没多想,只是觉得,科技厅的人要制定政策,总得知道高校&bp;“真实能做什么”,而不是对着空泛的&bp;“成果”&bp;拍板。
孙伟接过案例集时,指尖顿了顿,翻到&bp;“智能光电”&bp;那页,抬头看我的眼神里多了点惊讶:“你们连企业的售后反馈都记了?”&bp;那天我们在会场外的走廊聊了半小时,他说自己刚调去科技厅项目管理处,正愁缺&bp;“接地气”&bp;的案例来完善新的《产学研扶持政策》;我说学校的实验室总怕&bp;“埋头搞研发,最后与政策不沾边”,急需有人点拨&bp;“政策要什么”。现在想来,那半小时的对话,其实就是科技管理工作里最核心的&bp;“供需对接”,而我们的友谊,就从这份&bp;“彼此需要”&bp;的平等开始。
后来我才知道,这种&bp;“互相需要”,恰好暗合了社交心理学里的&bp;“互惠吸引律”。但在科技管理这个讲究&bp;“专业对等”&bp;的领域里,“互惠”&bp;从来不是简单的&bp;“你帮我办事,我给你好处”,而是&bp;“你提供专业价值,我反馈资源支持”。
记得&bp;2016&bp;年,省科技厅要修订《重点实验室评估标准》,孙伟找到我,说原来的标准里&bp;“成果转化”&bp;只看论文和专利,忽略了&bp;“产业化实际效益”,想找几个高校实验室做&bp;“试点评估”。我立刻协调了智能光电、生物医学工程等&bp;3&bp;个重点实验室,把近三年的&bp;“专利转化数量、合作企业营收增长、解决行业痛点案例”&bp;整理成表格,甚至带着孙伟的团队去企业生产线实地考察&bp;,企业老板拉着孙伟说:“要是早按这个标准评,我们和高校的合作早就敢加大投入了!”&bp;后来新的评估标准出台,“产业化效益”&bp;占比提到了&bp;40%,我们学校的实验室也因为&bp;“数据扎实”,当年就拿到了&bp;200&bp;万的专项经费。
而孙伟给我的帮助,也从来不是&bp;“特殊照顾”,而是&bp;“精准指路”。2018&bp;年,学校想申报&bp;“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”,我初稿写了&bp;30&bp;页,满是&bp;“搭建平台、组织活动”&bp;的空泛表述。孙伟看了之后,直接划掉大半:“政策要的是‘成效’,不是‘动作’,你得写清楚,你们这三年帮多少家企业转化了技术?带动多少就业?比如去年帮郊区那家小型机械企业改了生产线,产值从&bp;500&bp;万涨到&bp;1800&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