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一家小型玻璃厂调研,厂长叹着气说:“不是不想升级技术,可我们试过引进外地的设备,结果工人操作不了,最后设备都成了摆设。”&bp;程处长当即拍板:“研究院不搞‘高大上’的空架子,就建在你们厂旁边,我们的科研人员跟工人一起上班,手把手教技术。”
就这样,沙河玻璃研究院的第一个&bp;“车间实验室”&bp;在这家小厂落地了。材料学院的老师每周驻场&bp;3&bp;天,一边帮厂里调试熔窑温度控制系统,一边给工人做技术培训。三个月后,这家厂的熔窑能耗降低了&bp;12%,次品率降到了&bp;8%&bp;以下。消息传开后,周边的玻璃厂纷纷主动找上门,希望跟研究院合作。
(二)“跨出来”&bp;的团队:打破学科壁垒
沙河玻璃产业的痛点不止于生产工艺,还有&bp;“产品单一”&bp;的问题,当地大多生产建筑玻璃,附加值低,而汽车玻璃、电子玻璃等高端产品几乎是空白。程处长意识到,要解决这个问题,单靠材料学院的力量不够,必须组建跨学科团队。
他牵头协调了学校机械工程学院、自动化学院、环境学院的专家,成立了&bp;“高端玻璃技术研发中心”:材料学院负责玻璃配方优化,机械学院负责生产设备改造,自动化学院负责智能控制系统开发,环境学院负责废气废水处理技术。这个跨学科团队很快就拿出了成果,针对汽车玻璃的&bp;“低辐射镀膜技术”,让玻璃的隔热性能提升了&bp;40%;针对电子玻璃的&bp;“超薄玻璃成型技术”,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。
记得有一次,一家汽车玻璃企业急需解决&bp;“玻璃弯曲成型精度”&bp;的问题,团队里的机械学院李教授和材料学院王教授一起驻场,连续一周泡在车间里,反复调整模具参数和玻璃加热曲线。最终,成型精度从&bp;±0.5mm&bp;提升到&bp;±0.2mm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企业老板握着程处长的手说:“你们研究院不是来‘卖技术’的,是来跟我们一起‘解决问题’的!”
(三)“暖起来”&bp;的保障:让驻外人员安心
程处长常说:“研究院的核心是人,只有让驻外人员安心,才能让研究院有活力。”&bp;当时,沙河玻璃研究院有&bp;8&bp;名常驻科研人员,大多是&bp;30&bp;岁左右的青年教师,面临着职称评定、子女入学等问题。程处长主动向学校争取政策支持,最终敲定了三项保障措施:
一是职称评定倾斜:驻外人员在研究院的技术转化成果,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,比如&bp;“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,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”;二是子女入学协调:程处长跟沙河市教育局沟通,为驻外人员子女争取到了当地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名额,解决了&bp;“后顾之忧”;三是生活保障升级:研究院租了一套带厨房和活动室的公寓,配备了洗衣机、空调等家电,还定期组织驻外人员家属来沙河探亲,报销往返路费。
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青年教师小赵,原本担心&bp;“驻外影响职称评定”,但他在沙河促成了&bp;3&bp;项技术转化,最终顺利评上了副教授。他后来跟我说:“程处长让我们觉得,驻外不是‘被边缘化’,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。”
正是靠着这样&bp;“接地气”&bp;的做法,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短短&bp;5&bp;年内就成为了沙河玻璃产业的&bp;“技术引擎”:累计促成技术转化项目&bp;23&bp;项,带动当地玻璃企业新增产值&bp;50&bp;多亿元,帮助&bp;12&bp;家企业通过环保验收,学校材料学科的影响力也因此跻身全国前列。程处长常说:“驻外研究院的成功,不是看建了多少大楼,而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&bp;,解决了地方产业的问题,就是解决了学校学科发展的问题;解决了驻外人员的问题,就是解决了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。”
三、异地驻外的深层逻辑:资源、学科与责任的共振
翻开《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》报告,“原因分析”&bp;部分的四个维度&bp;——&bp;拓展资源与合作机会、提升学科影响力、吸引优秀人才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在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案例里,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。而学校布局&bp;30&bp;多个驻外研究院的实践,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逻辑的必然性。
(一)资源整合:打破地域限制的&bp;“桥梁”
大学的发展离不开资源,而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。比如,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、苏州的智能制造产业、沙河的玻璃产业,都是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。通过创办异地驻外研究院,大学能够突破地域限制,将这些&bp;“分散的资源”&bp;整合为&bp;“发展的资本”。
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案例中,程处长正是看到了沙河玻璃产业的&bp;“资源潜力”,200&bp;多家玻璃厂的技术需求,就是科研项目的&bp;“富矿”;当地政府对产业升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