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飞机发给客户(2 / 2)

点了点头:“行,但得说好,甘蔗必须用咱村里的土甘蔗,熬糖的火候得按我的法子来,少一分火候,糖就变味了。”

土特产店请了几个村里的妇女来学熬糖,黄糖匠手把手地教她们榨蔗汁、看火候、划糖块。阿甘则帮着包装,把红糖装进牛皮纸包,贴上他写的“甘蔗埔古法红糖”标签,看着朴实又亲切。

他们做的红糖在店里一上架,就成了抢手货。有人说“这红糖有小时候的味道”,有人专门开车来村里买,说要给坐月子的媳妇补身子。

黄糖匠的儿子在城里开了家甜品店,听说家里的红糖火了,也回来订了一批,说要用父亲做的红糖煮汤圆、炖银耳,“保证比用白糖做的香”。

“以前总觉得熬糖太辛苦,不如出去打工挣钱,”儿子看着父亲粗糙的手,眼里有点湿润,“现在才知道,这甜味里藏着咱庄稼人的本分。”

黄糖匠看着儿子用红糖做出的甜品,笑了:“本分就是实在,不掺假,不偷懒,熬出的糖才甜得踏实。”

小年时,糖坊格外忙,要赶制一批“年糖”,供村里人过年用。黄糖匠教阿甘做“糖瓜”,把熬得更稠的糖浆捏成圆球状,外面滚上芝麻,吃起来又甜又香,还能粘住灶王爷的嘴,让他“上天言好事”。阿甘学得认真,做的糖瓜大小不一,却个个饱满,黄糖匠夸他:“比我年轻时做得强。”

南岭的风吹过甘蔗埔,带着甘蔗的清甜和焦糖的微苦,飘得很远。老糖坊的石碾子依旧在转,黄糖匠和阿甘搅动糖浆的身影,在火光里拉得很长,像一首关于丰收的歌谣。而那些金黄的红糖块,带着土地的馈赠和手艺人的心意,走进了千家万户,把一份质朴的甜蜜,留在了每一个品尝它的人心里,久久不散。

您对这个关于老糖坊和传统红糖制作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?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、细节或氛围,都可以告诉我,我会进行修改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