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诗国行:粤语诗鉴赏集> 第17章 丹霞三叠音,韶韵千古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7章 丹霞三叠音,韶韵千古吟(2 / 2)

叠"的入声短促与"韶华"的阳平悠长),将方言音韵转化为诗歌节奏

2

?文化基因的解码与编码?:对丹霞地貌、韶乐传说、岭南歌谣等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重组,创造新的文化语义场

3

?身体诗学的在地实践?:将粤北山民的生存体验转化为诗性语言,实践了梅洛-庞蒂"身体现象学"的文学转化

这种创作路径,与香港诗人也斯倡导的"在地性写作"、澳门诗人姚风的"殖民记忆书写"共同构成当代粤语诗歌的三重变奏,为全球化时代的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六、余论: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诗歌

在数字媒介时代,《丹霞三重奏》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功能。诗中的地质记忆(赤岩光影)、音乐记忆(韶乐天籁)、语言记忆(粤语歌谣)构成三维记忆矩阵,通过诗歌的象征系统实现文化基因的跨代传递。

当我们在沙湖畔诵读这首诗时,丹霞山的赤色岩层在眼前起伏,韶乐的余韵在耳畔回响,长老的歌谣在血脉中流淌。这种"以诗存史"的创作理念,使诗歌超越了审美范畴,成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。正如海德格尔所言:"语言是存在的家",树科以粤语为砖石,在丹霞山间筑起一座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。

在这座家园里,地质时间与人文时间相互缠绕,自然史诗与文化史诗同频共振,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水乳交融。《丹霞三重奏》不仅是一首献给粤北大地的赞美诗,更是一曲献给文明传承的安魂曲,在粤语的声韵褶皱中,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