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诗国行:粤语诗鉴赏集> 第793章 地域声韵中的边城图景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93章 地域声韵中的边城图景(3 / 3)

象征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。这种 “质朴乐观” 的人文精神,是地域文化的核心,也是诗歌能够打动读者的关键 —— 它让读者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,也感受到人性之美,从而产生情感共鸣。正如诗人艾青所说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” 树科在《边城》中,正是通过对边城民众人文精神的描绘,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,这种热爱无需直白的抒情,而是蕴含在每一个意象、每一句诗行中。

此外,诗歌还暗含了对 “地域文化认同” 的追寻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全球化的推进,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机,许多地域特有的文化符号、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。而《边城》以粤语诗歌的形式,书写湘省清水江畔的地域风貌与人文精神,正是对地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。诗歌中的 “清水江”“拉拉渡”“鸡鸣三省”“三唔管酒店” 等,都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,它们不仅是边城的标识,更是地域文化认同的载体。当读者读到这些符号时,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边城的独特性,从而产生对这一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。这种对地域文化认同的追寻,是当代地域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,树科通过《边城》的创作,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—— 它证明了地域文化并非落后的、过时的,而是具有独特价值与生命力的,值得被书写、被传承、被珍视。

结语

树科的粤语诗《边城》,以其精湛的方言运用、巧妙的意象建构与深刻的地域文化表达,成为当代地域诗歌创作中的佳作。这首短诗虽仅有十二句,却蕴含着丰富的诗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—— 它不仅展现了粤语诗歌的声韵之美,证明了方言作为诗歌创作资源的重要性;更通过自然与市井意象的组合,构建出一幅兼具诗意与生活质感的边城图景;同时,它深入挖掘了湘黔桂交界地带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,传递了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。

在当代诗歌创作中,地域诗歌往往面临着 “地域特色” 与 “普遍共鸣” 如何平衡的难题 —— 过于强调地域特色,可能导致外地读者难以理解;过于追求普遍共鸣,又可能失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。而《边城》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—— 它以粤语为语言载体,确保了地域特色的鲜明性;同时,它所描绘的自然之美、人性之美与生活之美,又是具有普遍性的,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,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边城的魅力。这种 “地域特色” 与 “普遍共鸣” 的完美平衡,正是《边城》最值得肯定的地方。

正如树科将这首诗歌收录于《诗国行》(粤语诗鉴赏集),并标注 “湘省清水江畔” 的创作背景,我们可以看出,诗人不仅希望通过这首诗歌展现边城的地域风貌,更希望通过粤语诗歌的形式,推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。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,期待能有更多像《边城》这样的作品,以方言为桥,以地域为魂,书写出更多兼具诗意与文化内涵的地域篇章,让中国的地域诗歌创作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