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诗国行:粤语诗鉴赏集> 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11章 跨越时空的诗意联结(3 / 5)

的 “朱皇” 是粤语中对朱元璋的常用称呼,相较于 “朱元璋”,“朱皇” 更具口语色彩与地域特色,使得诗歌的历史叙事更加贴近生活,避免了历史题材诗歌的晦涩感。

从节奏层面来看,粤语诗歌的节奏往往与粤语的口语节奏相一致,更加自由灵活,富有变化。《桥嚟桥去》每句的字数虽不固定(第一句七字,第二句七字,第三句六字,第四句七字),但在粤语的朗读节奏中,却显得错落有致,富有韵律感。如第一句 “朱皇元璋断龙脉”,按照粤语的口语节奏,可以划分为 “朱皇 / 元璋 / 断龙脉”,三个节奏单位,每个单位的字数分别为二、二、三,节奏明快,符合历史叙事的紧张感;第二句 “自然日月接龙桥”接龙桥”,同样是三个节奏单位,与第一句形成节奏上的呼应;第三句 “从文牵手幸福去”幸福去”,节奏单位为二、二、三,与前两句保持一致;第四句 “睇到齐家幸福嚟”幸福嚟”,节奏单位为二、二、三,使得全诗的节奏更加统一和谐。这种节奏设计,既符合粤语的口语习惯,又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富有音乐性,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。

粤语方言的运用,不仅赋予了《桥嚟桥去》独特的语言美感,更使得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。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本身就蕴含着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,而《桥嚟桥去》将粤语与历史典故、人文符号相结合,使得诗歌既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,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普遍性,实现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。这种方言美学的追求,与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方言写作传统相呼应,如艾青的诗歌中融入了浙江方言的元素,何其芳的诗歌中带有四川方言的特色,而树科的《桥嚟桥去》则在粤语诗歌的创作中,为方言美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范例。

四、情感脉络:从历史沧桑到人文温情的诗意升华

诗歌是情感的艺术,《桥嚟桥去》虽以历史典故与文化符号为载体,却蕴含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感,其情感脉络清晰可见,从开篇的历史沧桑,到中间的文化沉思,再到结尾的人文温情,实现了情感的逐步升华,使得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有人文的温度。

开篇 “朱皇元璋断龙脉”,以 “断龙脉” 这一历史事件,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惋惜之情。“断龙脉” 所代表的,不仅是对山川地理的破坏,更是对历史文脉的割裂,诗人用 “断” 这一极具力量感的动词,既描绘了历史的残酷,又隐含了对人为破坏文化传承的惋惜。这种情感并非直白的抒发,而是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,含蓄地表达出来,如同一幅褪色的历史画卷,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,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。而 “自然日月接龙桥” 则在历史的沧桑中注入了一丝希望,“自然日月” 代表着永恒的自然力量,“接龙桥” 则代表着文化传承的顽强,诗人以 “接” 这一动词,与前文的 “断” 形成对比,既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,又传递出对文化传承的信心,使得情感从惋惜转向希望,为诗歌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。

中间 “永玉:虹桥!” 一句,虽仅四字,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自豪感。黄永玉作为湘西文化的代表人物,其对虹桥的描绘,既是对家乡文化的赞美,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。诗人以 “永玉:虹桥!” 这样简洁的表达,将黄永玉对虹桥的热爱与自豪凝练其中,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湘西文化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。这种情感并非孤立的,而是与前文的历史沧桑相呼应 —— 正是因为有了黄永玉、沈从文这样的文化传承者,被 “断龙脉” 所割裂的文化文脉才能得以延续,虹桥才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,这种文化自豪感,既是对历史的回应,也是对现实的肯定。

结尾 “从文牵手幸福去,睇到齐家幸福嚟”,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,从文化自豪转向人文温情。“牵手幸福去” 描绘了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美与人情美,传递出一种温暖、美好的情感;“睇到齐家幸福嚟” 则将个体的幸福延伸至家庭的幸福,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这种情感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基于沈从文的文学精神与儒家文化的 “齐家” 思想,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,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挚、深沉。从历史的沧桑到文化的自豪,再到人文的温情,《桥嚟桥去》的情感脉络层层递进,逐步升华,使得诗歌既有历史的厚度,又有人文的温度,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。

这种情感脉络的构建,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 “情景交融” 传统相契合。如王维《山居秋暝》中 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”,以自然之景传递出闲适、恬淡的情感;而《桥嚟桥去》则以历史之景、人文之景传递出沧桑、自豪、温情的情感,实现了 “景” 与 “情” 的有机融合。同时,这种情感脉络的升华,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—— 通过 “桥” 的意象,联结历史与现实、文化与生活,传递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。

五、文化意蕴:传承与创新的诗学表达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