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桥嚟桥去》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,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,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,又展现了对当代文化的创新,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,为当代诗歌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,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如 “龙脉”“日月”“齐家” 等,这些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龙脉”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“天人合一” 思想与地理文化观念;“日月”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永恒意象,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不息,如《诗经?邶风?日月》中 “日居月诸,照临下土”,以日月起兴,传递对命运的感慨;“齐家” 则源自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,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重要基石。树科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诗歌之中,并非简单的复古,而是通过 “桥” 的意象将其有机串联,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诗歌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例如,“龙脉” 与 “桥” 的结合,既保留了 “龙脉” 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,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—— 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通过 “桥” 这样具体的载体得以实现;“齐家” 与 “幸福” 的结合,则将传统的家庭伦理与当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相联结,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读者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。
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,树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。首先是题材的创新,将历史典故、人文符号与地域文化相结合,拓展了粤语诗歌的题材范围。以往的粤语诗歌多以日常生活、地域风情为题材,而《桥嚟桥去》则将视角投向历史与人文领域,通过 “朱元璋断龙脉”“沈从文”“黄永玉” 等历史人物与文化名人,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、文化传承相结合,使得粤语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。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创新,采用 “以小见大” 的手法,以 “桥” 这一微小的意象,承载起历史、文化、情感等宏大的主题。如前文所述,“桥” 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建筑,又是历史的见证者、文化的传承者、幸福的传递者,诗人通过对 “桥” 的多角度描绘,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出无限的诗意空间。这种 “以小见大” 的手法,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 “意境” 理论相契合,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所说:“境非独谓景物也,喜怒哀乐,亦人心中之一境界。故能写真景物、真感情者,谓之有境界。否则谓之无境界。”《桥嚟桥去》正是通过 “桥” 这一 “真景物”,传递出历史沧桑、文化自豪、人文温情等 “真感情”,营造出深远的意境。
此外,树科还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进行了创新,将粤语方言与书面语相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。如 “朱皇元璋断龙脉” 中的 “朱皇” 是粤语口语词汇,“龙脉” 则是书面语词汇;“睇到齐家幸福嚟” 中的 “睇” 是粤语口语词汇,“齐家” 则是书面语词汇。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,既保留了粤语方言的鲜活感与生活气息,又提升了诗歌的文化品位与思想深度,使得诗歌既能被普通读者理解与接受,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。这种语言创新,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—— 方言诗歌并非只能局限于口语表达,而是可以通过与书面语的融合,实现语言的雅俗共赏。
《桥嚟桥去》所体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,不仅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,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。在当代社会,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,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、被边缘化的危机,而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与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困境。《桥嚟桥去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湘西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,既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,又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,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的路径。同时,诗歌中所传递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、对文化传承的信心,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与力量,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中,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。
六、诗学价值:对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的启示
作为一首优秀的当代粤语诗歌,《桥嚟桥去》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,还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,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。
首先,《桥嚟桥去》启示当代粤语诗歌创作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资源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地域文化丰富多彩,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。如前文所述,树科在诗歌中融入了 “龙脉”“日月”“齐家” 等传统文化元素,以及湘西地域文化中的 “沈从文”“黄永玉”“虹桥”“沱江” 等文化符号,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地域特色。当代粤语诗歌创作者可以借鉴这一经验,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中的历史典故、民俗风情、地理景观等文化资源,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之中,形成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诗歌风格。同时,还可以拓展文化视野,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,在诗歌中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其次,《桥嚟桥去》启示当代粤语诗歌创作者要注重意象的构建与运用。意象是诗歌的灵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