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格尔所言的"栖居"本相。粤语的声调起伏本身成为意义的地形图,每个读者都在朗诵中经历属於自己的精神海拔测量。当诗歌最终将高度锚定於"心度",实质是对工具理性的诗学反抗,在数字化霸权的时代重建主体性价值。
这首诞生於丹霞机场的诗作,恰似一个隐喻:现代人永远在出发与抵达之间,而诗歌正是这存在旅途中便携的精神高度测量仪。树科用岭南声音密码书写的,实则是整个後现代人类的普遍境遇——我们需要征服的不是物理海拔,而是心灵的等高线。在这个意义上,《高度》已超越方言诗歌的地域性,成为汉语诗歌回应人类共同困境的美学范本。
【注释】
2梅洛-庞蒂《知觉现象学》关於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
3张九龄《耒阳溪夜行》的岭南山水书写传统
4陈献章白沙心学对岭南思想史的影响
5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的空间隐喻系统
6布罗茨基《少於一》中对诗歌记忆功能的阐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