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诗国行:粤语诗鉴赏集> 第892章 于粤语肌理中品悟人生哲思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92章 于粤语肌理中品悟人生哲思(3 / 6)

出人生应有的态度,完成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飞跃。这种逻辑推理过程自然流畅,没有丝毫生硬之感,而是与诗歌的意象、语言融为一体,让思想的表达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。正如钱钟书在《谈艺录》中所说:“理之在诗,如水中盐,蜜中花,体匿性存,无痕有味。”《向上同坐低》中的逻辑思辨,正是如此 —— 它隐藏在诗歌的意象与语言之下,却贯穿全诗,让诗歌既有美的形式,又有深的思想。

此外,诗歌中 “心态喺坐低……” 的表述,将逻辑思辨的焦点从外在行为转向内在心态,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。“坐低” 不仅是飞机 “落地” 的外在行为,更是一种从容、平和的内在心态。在人生中,人们难免会遇到 “落地” 的时刻,如事业的低谷、理想的受挫、人生的转折等,此时能否以 “坐低” 的心态去面对,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出困境,重新出发。这种对心态的强调,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—— 人生的幸福与成功,不仅取决于外在的成就,更取决于内在的心态。正如苏轼在《定风波》中所写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 苏轼在人生遭遇挫折时,以豁达的心态面对风雨,与《向上同坐低》中 “坐低” 的心态有着相通之处。二者都强调,面对人生的起伏,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,不为外在的境遇所困扰,这种人生智慧跨越了时空,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共鸣。

从诗学逻辑的创新性来看,《向上同坐低》打破了传统诗歌重情感、轻逻辑的局限,将逻辑思辨与诗性表达有机结合,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传统诗歌往往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意象的营造,逻辑思辨相对薄弱;而《向上同坐低》则在保持诗歌美感的同时,融入了深刻的逻辑思考,让诗歌不仅能 “动人以情”,更能 “启人以思”。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诗歌的否定,而是对传统诗歌的发展与完善 —— 它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意象营造与情感表达技巧,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思维,让诗歌更能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认知方式。同时,这种逻辑思辨的诗性表达,也让诗歌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,无论是喜爱诗歌美感的读者,还是注重思想内涵的读者,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。

四、地域文化的诗学呈现:从粤语基因到文化认同

方言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,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。《向上同坐低》以粤语为创作语言,将粤语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基因融入诗歌之中,通过诗性的表达,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,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思考。这种地域文化的诗学呈现,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,更在全球化背景下,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。

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语言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质 —— 务实、豁达、灵活。《向上同坐低》中的粤语表达,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生动体现。“人生事,嘟一样” 的表述,带着岭南人对人生的务实认知 —— 不追求虚无缥缈的幻想,而是看到人生事情的共性与本质;“要落地,唔跌落” 的强调,体现了岭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 —— 面对人生的起伏,不焦虑、不恐慌,而是从容接纳;“心态喺坐低……” 的总结,则展现了岭南人灵活的处世哲学 —— 在进取与沉淀之间找到平衡,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。这些文化特质通过粤语口语的表达,自然地融入诗歌之中,让诗歌成为岭南文化的 “活化石”,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,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,更能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来看,《向上同坐低》中的地域文化呈现,符合 “文化认同” 的理论内涵。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,而方言诗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,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。对于粤语地区的读者来说,诗歌中的粤语口语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与归属感,仿佛在诗歌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文化;对于非粤语地区的读者来说,诗歌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,通过诗歌的解读,他们能够接触到粤语文化的核心特质,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,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。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,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风险,而方言诗歌通过其独特的语言与文化表达,能够保留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色,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
此外,《向上同坐低》中 “诗国航空上” 的创作背景,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维度。“诗国航空” 这一概念,将诗歌与现代交通、全球化语境联系起来,暗示着地域文化并非封闭、孤立的,而是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与交流。《向上同坐低》作为诞生于 “诗国航空上” 的粤语诗,既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基因,又面向着全球的读者,它以诗歌为媒介,将地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,展现出地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。这种创作理念,与当代文化研究中 “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