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,碎片化阅读、娱乐化消费成为主流,传统的诗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诗歌似乎逐渐被边缘化,成为小众群体的精神寄托。而在《诗墙》中,树科描绘了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,这一场景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诗歌文化传承的希望。年轻一代是文化传承的未来,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,是诗歌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动力。“三五靓仔女” 专注地 “睇读嗰面墙”,他们的动作虽简单,却蕴含着对诗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,展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传承。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,传递出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,表达了对年轻一代传承诗歌文化的期待与鼓励。这种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守,与古代文人对诗歌文化的执着追求一脉相承。从屈原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 的执着,到杜甫 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 的追求,再到苏轼 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” 的自信,古代文人始终将诗歌作为精神寄托与文化使命,为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树科的《诗墙》虽没有直接表达对诗歌文化的坚守,却通过描绘年轻人朗诵诗歌的场景,间接传递出这种坚守,展现出当代诗人对诗歌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。
最后,《诗墙》传递出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与思考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,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面临着诸多困境:碎片化阅读导致深度思考能力下降,娱乐化消费让人们逐渐失去对高雅文化的兴趣,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难以静下心来感受诗歌等精神文化带来的愉悦。而《诗墙》中描绘的 “诗墙” 这一公共文化空间,以及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,为解决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。“诗墙” 将诗歌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,让诗歌走出书本,走进大众生活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接触到的文化元素,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诗歌、提升精神境界的公共平台。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,不仅是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,也是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完善。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,传递出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,思考如何让诗歌等高雅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生活,如何构建更加丰富、健康的当代精神文化生活。这种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,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,要重视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为当代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。
四、诗学价值:当代方言诗歌的典范意义
树科的《诗墙》作为一首优秀的粤语方言诗,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情感意蕴,更在当代诗学语境下具有重要的价值,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,堪称当代方言诗歌的典范之作。
从诗歌语言创新的角度来看,《诗墙》为当代诗歌语言的本土化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。在当代诗歌创作中,部分诗人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与晦涩,导致诗歌与大众生活脱节,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生命力;而另一部分诗人则陷入了语言同质化的困境,缺乏独特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。树科的《诗墙》则以粤语方言为语言载体,将方言的鲜活与诗歌的凝练完美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。他没有刻意雕琢语言,而是将粤语口语自然地融入诗歌创作之中,让诗歌语言既具有方言的独特魅力,又保持了诗歌的凝练与含蓄。这种语言创新不仅为当代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,也为其他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,证明了方言作为诗歌语言载体的可行性与优越性,推动了当代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。
从诗歌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,《诗墙》将目光投向平凡的市井生活,为当代诗歌题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长期以来,当代诗歌题材要么过于关注宏大叙事,要么过于沉迷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,对平凡的日常生活关注不足,导致诗歌与大众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。而树科的《诗墙》则以饭后散步、偶闻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这样平凡的生活场景为题材,展现出市井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。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关注,不仅让诗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,更让诗歌重新获得了大众的认同与喜爱。《诗墙》的成功证明,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意,只要诗人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真挚的情感,就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优秀的诗歌题材。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拓展,为当代诗歌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,也让当代诗歌重新焕发出贴近生活、贴近大众的生命力。
从诗歌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,《诗墙》重新激活了诗歌的公共文化功能,为当代诗歌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在传统社会中,诗歌具有重要的公共文化功能,如节庆祭祀、社交应酬、教育教化等,诗歌是人们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在当代社会,随着诗歌的边缘化,其公共文化功能逐渐弱化,诗歌更多地成为小众群体的精神寄托,失去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。树科的《诗墙》中描绘的 “诗墙” 这一公共文化空间,以及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,重新将诗歌与公共文化生活联系起来,让诗歌成为城市公共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