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四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冯卫国和几位老师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怀疑依旧存在,但一种“或许真能行”的微弱希望,也开始悄然滋生。
毕竟,赵四指出的问题太过精准,直击要害,由不得他们不重视。
“需要什么支持,赵专家你尽管开口!”
冯卫国当即拍板,语气斩钉截铁。
时间不等人,发动机的试制节点像鞭子一样抽在每个人心上,任何有可能提高成品率的方法都值得一试。
“首先,需要一个小型的试验炉,或者改造现有的一个小炉膛,便于我们调整配方和工艺参数,进行小批量试验,避免影响主炉的正常生产。”
赵四条理清晰地说道,“其次,需要一些原材料,高岭土、石英砂、还有……我需要这几种特殊的矿石粉末。”
他迅速报出了几种在当地可能找到的矿物名称,这些都是系统知识中优化耐火材料配比的关键成分。
“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”
赵四目光扫过张师傅等几位熔炼和造型的老师傅,
“需要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配合我,尤其是张师傅,您对炉子的脾气最熟悉,您的经验至关重要。”
他没有摆出专家架子指手画脚,而是充分尊重老工人的经验,这番姿态让张师傅等人脸色好看了不少。
冯卫国立刻吩咐下去,让人以最快速度准备。
试验地点选在了车间角落一个闲置许久的小型坩埚炉旁。
这里相对独立,不会干扰主生产线。
冯卫国亲自督阵,张师傅带着两个得力徒弟打下手,王永革也撸起袖子帮忙搬运材料、清理场地。
整个铸造车间的人都在暗中关注着这边的动静。
赵四首先着手解决耐火材料的问题。
他让人取来车间自制的耐火砖样本和原材料,亲自上手。
用一杆老式天平和小秤,严格按照脑海中的优化配比,仔细称量各种粉末。
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,不像个坐办公室的专家,倒像个沉浸此道多年的老师傅。
张师傅在一旁看着,眼神中的疑虑又减了几分。
“张师傅,您看,增加这部分铝矾土的比例,可以提高耐火度;
而适当加入这种长石粉,能在烧结时产生液相,促进结晶,提高砖体的致密性和强度……”
赵四一边操作,一边耐心解释着原理,将复杂的材料科学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。
张师傅听得连连点头,这些道理一点就透,与他多年摸索的经验隐隐契合,只是从未如此系统清晰。
配料完成,接下来是加水搅拌、成型。
赵四没有假手他人,亲自和泥、摔打,让材料充分混合均匀,然后放入木模中,用木槌仔细夯实。
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,灰尘沾满了他的脸颊和手臂,但他毫不在意,全部心神都沉浸在手中的工作上。
冯卫国抱着胳膊站在一旁,默默地看着。
他看到赵四那双原本拿笔杆子的手,此刻沾满泥浆,却异常稳定有力;
看到赵四与张师傅交流时那种平等而务实的态度;
看到赵四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要求。
他心中的天平,正在不知不觉地倾斜。
这个年轻人,似乎和他想象中那些只会空谈的“专家”不太一样。
第一批试验砖坯需要阴干一段时间才能入窑烧结。
利用这个间隙,赵四开始着手改进浇注系统。
他找来了车间的技术员,要过纸笔,当场绘制新的浇注系统草图。
他摒弃了原来简单粗暴的直浇道,设计了一种带缓冲和稳流作用的蛇形浇道。
重新计算了内浇口的厚度和面积,优化了冒口的位置和大小。
“这样改动,铁水流入型腔时会更平稳,减少冲击和卷气。”
赵四将草图递给负责造型的老师傅看,
“麻烦您,按这个图纸,做几套试验用的砂型。”
老师傅接过图纸,看着上面清晰准确的线条和标注。
虽然有些地方一时看不太懂,但直觉告诉他,这比他们原来凭经验搞的那套要科学得多。
等待砖坯阴干和砂型制作的时间里,赵四也没闲着。
他找到冯卫国,低声说道:“冯主任,解决铁水纯净度的问题,还需要一点‘药引子’。”
“我这次从部里过来,带了一些实验室用的特殊添加剂,量不多,但应该够这次试验用。后续还是需要申请调拨”
冯卫国此刻对赵四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信任。
虽然好奇是什么“药引子”,但见赵四说得郑重,便点了点头:“需要我出面的时候你说。”
关键的试验时刻终于到来。
新烧结出来的试验耐火砖呈现出一种均匀的浅黄色,敲击声音清脆,断面致密,肉眼看去就比车间原来使用的砖质量好上一大截。
张师傅拿着新砖,爱不释手,啧啧称奇。
试验炉被点燃了,新的耐火砖砌筑的炉膛显得格外规整。
赵四亲自掌控加料顺序和鼓风量,严格控制着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