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洞里休息了一夜。第二天拂晓,杨队长派出去的侦察兵带回消息:日军已经在方圆二十里内设下关卡,正在挨村搜查。
“看来鬼子很重视你们啊。“杨队长皱眉道,“常规路线走不通了,只能翻山。“
接下来的路程异常艰难。为了避开日军的搜捕,他们不得不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。北方的山路在冬季格外难行,积雪覆盖着陡峭的山径,稍有不慎就会滑坠。
在一处山脊上,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——山脚下的村庄正在燃烧,浓烟直冲云霄。
“这些畜生!“一个年轻的武工队员咬牙切齿。
杨队长按住他的肩膀:“记住这笔账,总有一天要让他们血债血偿。“
谢文渊默默注视着远处的火光。这样的场景,他在南方见得太多,但每一次目睹,心中的怒火都会增添一分。
五天后,他们终于到达太行山根据地。与谢文渊想象的不同,根据地并没有固定的城池要塞,而是散布在群山之间的村落。军民一家,兵民一体,这是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未见过的景象。
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,谢文渊见到了根据地的首长。让他意外的是,首长竟然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,戴着眼镜,说话带着江浙口音。
“谢文渊同志,欢迎你来到太行山。“首长亲切地与他握手,“你在南方抗战的事迹,我们都听说了。“
“首长过奖了。“
“不必谦虚。“首长请他坐下,“你带来的那份日军部署图,对我们帮助很大啊。“
当晚,首长特意安排了简单的接风宴。说是宴席,其实只有几个粗粮窝头和一碗野菜汤,但在这艰苦的环境中,已经算是盛情款待。
饭后,首长与谢文渊长谈至深夜。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内战局,从军事战略谈到群众工作,首长的见解让谢文渊受益匪浅。
“谢同志,“首长最后说,“你从那边过来,对国民党的情况比较了解。你认为,抗战的前景如何?“
谢文渊沉思片刻:“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,**严重。但抗日的决心还是有的。只是...“
“只是什么?“
“只是有些人,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。“
首长点点头:“所以,我们更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只要真心抗日,就是我们的朋友。“
谈话结束后,谢文渊被安排在一间干净的窑洞里休息。躺在土炕上,他久久不能入睡。这里的一切都与他熟悉的军队生活不同——没有森严的等级,没有浮华的排场,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。
窗外,太行山的冬夜寂静而深沉。远方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雄浑的轮廓,如同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人民。
第二天清晨,谢文渊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。走出窑洞,他看见战士们正在操练。虽然装备简陋,但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。
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:“感觉如何?“
“像是换了一个世界。“谢文渊由衷地说。
“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。“林婉茹轻声道,“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。“
这时,老周匆匆走来:“文渊,首长请你去一趟。“
在指挥部的院子里,首长正与几个干部研究地图。看见谢文渊,他招手示意他过去。
“谢同志,有个任务要交给你。“首长指着地图,“鬼子在娘子关新设了一个据点,对我们的交通线威胁很大。你参加过正规作战,想听听你的意见。“
谢文渊仔细研究着地图。娘子关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强攻必然损失惨重。
“首长,我认为应该智取。“
“哦?说说看。“
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:“我们可以声东击西,同时切断他们的补给线...“
听着他的分析,首长频频点头。当谢文渊说完后,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说得很好!这个任务,就由你来指挥如何?“
谢文渊愣住了。他没想到首长会如此信任他这个初来乍到的人。
“怎么?没信心?“
“不!“谢文渊挺直腰板,“保证完成任务!“
走出指挥部时,谢文渊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在这里,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尊重。这让他更加确信,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。
北方的阳光透过干枯的枝桠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谢文渊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,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。新的战斗,就要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