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成了土人。回头望去,卧虎山已经被烈焰吞噬。
“参谋长!“杨得志带人接应,“干得漂亮!“
但谢文渊脸上却没有喜色:“清点人数。“
清点结果让人心痛:潜入小队伤亡过半,二十人只有九人生还。
“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。“陈赓不知何时来到身边,“这一仗,至少摧毁了鬼子一个月的作战物资。“
回到根据地,谢文渊立即着手总结这次作战的经验教训。他在作战报告中写道:“特种作战贵在出其不意,但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...“
四月,太岳山春意渐浓。一天,谢文渊正在训练场指导部队训练,通讯员送来一封意外的信件。
信是林婉茹写来的。在信中,她简单介绍了太行山的情况,最后写道:“...听说你在太岳又立新功,很是欣慰。只是刀剑无眼,还望珍重。“
寥寥数语,却让谢文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把信仔细折好,贴身收藏。
“参谋长,有情况。“杨得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“什么事?“
“刚得到情报,鬼子要报复了。“
果然,几天后日军开始了大规模扫荡。这一次,他们改变了战术,不再固守据点,而是采取机动突击的方式,专门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。
“来者不善啊。“陈赓看着地图上日军的进攻箭头,“文渊,你有什么想法?“
“避实就虚。“谢文渊指着地图,“鬼子要找我们决战,我们偏不跟他硬拼。主力跳到外线,专打他的补给线。“
“具体怎么打?“
“这里,“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,“同蒲铁路。上次我们打了他的军列,这次我们打他的护路队。“
计划获得通过。谢文渊再次亲自带队,目标是一个叫黑石口的护路队驻地。
这次的行动更加大胆。谢文渊决定化装成日军,混进驻地。
“太冒险了!“杨得志反对,“万一被识破...“
“风险确实有,但值得一试。“谢文渊说,“护路队警惕性相对较低,成功的可能性很大。“
经过周密准备,一支由十二人组成的特别行动队成立了。所有人都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,配备日式装备。
行动在正午进行。谢文渊化装成日军少佐,大摇大摆地走向护路队驻地。
“站住!什么人?“哨兵用日语喝问。
“第三巡逻队的,“谢文渊用流利的日语回答,“奉命加强警戒。“
哨兵检查了证件——这些是从日军尸体上搜来的真证件——挥手放行。
进入驻地后,队员们按计划分头行动。两人控制大门,三人占领制高点,其余人随谢文渊直扑指挥部。
护路队的日军果然警惕性不高,很多人正在午休。谢文渊带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指挥部里的军官,然后发出了行动信号。
激烈的战斗在驻地内展开。失去指挥的日军乱作一团,很快被全部歼灭。
这一仗缴获颇丰:轻机枪四挺,步枪五十支,还有大量弹药。
“参谋长,你这招太高了!“回根据地的路上,杨得志由衷赞叹。
“不是我的招高,是鬼子太自信了。“谢文渊说,“他们根本想不到我们敢化装成他们的人。“
通过连续几次成功的特种作战,太岳军区的处境明显好转。日军被迫收缩兵力,加强重点地区的守备,给了根据地喘息之机。
五月,总部发来嘉奖令,表彰太岳军区在春季反扫荡中的突出表现。但比嘉奖更重要的是,太岳军区的战士们找回了信心。
“参谋长,“一次训练间隙,一个年轻战士问谢文渊,“咱们什么时候能反攻啊?“
“快了。“谢文渊望着远山,“只要坚持下去,胜利一定会来。“
他这话不是空谈。从各方面的情报看,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,在华兵力也捉襟见肘。抗战的曙光,已经隐约可见。
但谢文渊知道,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松懈。垂死的野兽最危险,日军在做最后挣扎。
果然,六月,日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扫荡。这一次,他们采取了更加狠毒的手段——并村清野,企图彻底断绝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。
面对新的挑战,谢文渊再次展现出他的智慧。他创造性地提出了“敌进我进“的战术,组织小分队深入敌占区活动。
“鬼子要把群众赶进''人圈'',我们就到''人圈''里去工作。“他在干部会上说,“群众在哪里,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。“
这个提议遭到一些人的反对。“太危险了!“有人说,“进了''人圈''就是自投罗网。“
“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。“谢文渊坚持,“鬼子绝对想不到我们敢到他们的控制区活动。“
经过激烈争论,计划获得通过。谢文渊再次亲自带队,潜入一个叫王家洼的“人圈“。
所谓的“人圈“,其实就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集中营。群众被强迫居住在这里,行动受到严格限制。
谢文渊小组化装成贩货的商人,混进了“人圈“。他们白天观察情况,晚上秘密开展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