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承载家族认同与温情的接纳仪式
在京城世家圈层中,苏家的分量早已超越&bp;“显赫”&bp;二字&bp;——
从曾任职七大常委的苏定方,到现任北部战区副司令员、中将军衔的苏振邦,再到覆盖军政商医四大领域的后辈群体,
这个家族的每一代都以&bp;“守正传家”&bp;为核心,在各自领域留下扎实印记。
苏定方任内主导过三次重大民生政策修订,惠及千万基层群众;苏振邦曾牵头完成边境联合防御演习,推动区域军事协作机制落地。
而苏瑾瑜计划筹办的这场家宴,绝非普通亲友聚餐,而是一场为林凡与笑笑量身打造的&bp;“核心圈准入仪式”:
它要让这对从南方小城远道而来的亲人,不仅获得苏家成员的身份认可,更能深度融入家族的情感联结与资源网络,真正成为&bp;“苏家根系”&bp;的一部分。
这种以家宴为载体的接纳方式,在注重根系与归属的大家族文化中,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。
回溯中国世家文化史,明清时期江南望族的&bp;“认亲宴”&bp;便有类似传统&bp;——
需在家族祠堂举办,由族长主持,族人全员到场,通过&bp;“敬祖酒”“述家史”&bp;等流程完成新成员的身份绑定。
苏家虽不恪守古礼,却延续了这种&bp;“以仪式托温情”&bp;的内核。
苏瑾瑜的提议刚在家族小群里发出,秦淑慧便立刻接话,手机屏幕映着她眼底藏不住的期待。
这位从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职岗位退休的老人,平日里最疼惜晚辈,尤其记挂外孙女苏晚晴的孩子笑笑&bp;——
上次视频时,笑笑奶声奶气说&bp;“姥姥做的鱼比幼儿园阿姨的香”,这句话她翻来覆去跟家里保姆念叨了半个月。
“早该如此!”
秦淑慧一边说着,一边快步走到客厅角落的固定电话旁&bp;——
她不习惯用智能手机拨工作电话,总说&bp;“按键声听得清楚,跟厨房沟通不跑偏”。
电话接通后,她的语气瞬间多了几分细致:
“张师傅,这次菜单可得上点心,晚晴的孩子笑笑要来,才四岁多,脾胃嫩得很。
她爱吃清淡的,就做南海野生清蒸石斑鱼,我让人早上从海鲜市场的特供渠道订,保证新鲜,刺少还滋补;
儿童餐具别用之前那套陶瓷的,她现在正是爱摔东西的年纪,换成竹制的,我记得储藏室里有套浙江非遗竹编工艺的,你找出来消毒;
对了,你跟晚晴通个电话,问问笑笑有没有忌口的蔬菜,上次视频我好像听见她不爱吃青椒,别放。
还有,准备点小米粥,熬得稠点,孩子万一吃不惯硬菜,能垫垫肚子。”
挂了电话,她又转身去储物间翻找儿童围嘴,嘴里还念叨着&bp;“得找个带小熊图案的,孩子喜欢”。
安顿好厨房的事,苏瑾瑜转身走向苏老太爷的书房。
这座四合院的书房是苏家的&bp;“精神中枢”,屋顶的梁木是当年苏定方搬进来时特意从皖南老宅运来的金丝楠木,历经四十余年仍散发着淡淡的木质香气。
此时的苏定方正坐在梨花木书桌后,手里握着那把用了二十三年的紫砂壶&bp;——
壶身是宜兴原矿紫泥,刻着的&bp;“守正”&bp;二字出自书法大家启功之手,是他&bp;2002&bp;年卸任时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老同事亲自赠送的,
壶底还刻着两人的名字缩写,见证着一段跨越&bp;decade&bp;的挚友情谊。
老人面前摊开一本泛黄的牛皮纸相册,扉页贴着苏晚晴三岁时的照片:
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,手里举着一串裹着糖霜的糖葫芦,站在四合院的石榴树下,旁边是刚晋升为某集团军参谋长的苏振邦,穿着笔挺的军装,正弯腰给女儿整理衣领。
听到苏瑾瑜&bp;“筹办家宴接纳林凡父女”&bp;的来意,苏定方翻相册的指尖顿了顿,指腹轻轻摩挲着照片里的石榴树&bp;——
那棵树现在还在院子里,每年夏天都结满红灯笼似的果子。他目光在照片上停留了足足五秒,才缓缓抬起头,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,只吐出两个字:“妥当。”
这两个字,分量远超千言万语。
熟悉苏定方的人都知道,这位历经三届领导班子、见证过无数重大决策的前最高领导层常委,向来不轻易表态。
当年苏振邦申请去边境军区任职,他思考了三天才点头;苏瑾华竞选华北军区副司令时,他也只说了句&bp;“守住底线”。
但凡他开口说&bp;“妥当”,便是经过通盘考量的最终决定。
对他而言,这场家宴不仅是接纳林凡与笑笑,更是对苏晚晴&bp;“在外漂泊多年”&bp;的情感补偿,是苏家&bp;“重视亲情、不分远近”&bp;家风的延续。
苏瑾瑜心里清楚,有了老爷子这句话,这场家宴才算真正有了&bp;“定海神针”,也让他后续协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