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扫元> 第160章 徐达的全新舞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0章 徐达的全新舞台(2 / 3)

源。当下么?”

石山眼中精光一闪,笑道:

“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!”

话音未落,他已从怀中珍而重之地取出一本薄册,递给施耐庵,道:

“说来也巧,石某于凝聚华夏意识一道略有所思,也喜欢‘游戏文本’,还请夫子不吝斧正。”

施耐庵满腹狐疑地接过小册子,目光触及封页,九个大字撞入眼帘——“构建华夏共同体意识”!

自虹县被刘兴葛以“德不在血”反驳,亲眼见证时人对华夷之辨的混沌认知后,石山便一直在思索如何重新构建这道精神藩篱。

这本随笔,正是他点滴心血的汇聚。

“构建华夏共同体意识”尽管还不完善,却已经可以看到清淅的脉络,开宗明义强调构建华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:国家统一之基,内部团结之本,精神力量之魂。

其内核内函部分,大抵还是忠孝节义、抵御外侮那一套老生常谈,没多少新意,也不够全面,还待结合时代特色逐渐扩充,施耐庵看了两眼,就翻到后面的实现路径上。

施耐庵略扫几眼,便翻到了他更关注的“实现路径”。

此处皆是石山日常所思所感的零散记录,略显凌乱,却透着未加雕琢的真实。

诸如:编撰华夏英杰传奇、刻印图文并茂的“画本”(小人书)、组织抗元演出队深入乡间、倡导全民习武强健体魄等等,其中虽然夹杂了些许新奇词汇,施耐庵连猜带蒙,倒也能领会其意。

将严肃枯燥的教化问题融入世俗娱乐,潜移默化中改变百姓认知,这恰恰是他的拿手好戏。

至此,施耐庵终于知道了石元帅延揽自己的真正用意。

而条目中提到的逐步推广全民教育,增设历史、地理等课程,令华夏子孙同习文本、共语雅音、齐认人文始祖,也很容易理解。

待到天下统一之后,定国旗、谱国歌,于衙门、书院等处高悬全国舆图将虚无缥缈的“华夏”概念,化作有形、有色、有声的具象之物,种种奇思妙想,令施耐庵忍不住拍案叫绝。

施耐庵沉浸其中,待翻完这并不厚实的册子最后一页,竟觉得有些意犹未尽。

其人猛地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看向石山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,道:

“政以体化,教以效化,民以风化。元帅是要在下,以这‘风化’之术,促‘教化’之功?!”

石山见他已经心领神会,朗声赞道:

“然也!我早说夫子大才,定能担此重任!元帅府宣曹知事之位,空悬已久,不知夫子可愿屈尊降贵,助我成此千秋伟大业?”

“好!”施耐庵斩钉截铁,再无半分尤疑。

“总管,他们来了!”

闰三月,孟夏已至,暖风熏人。徐达率领五百精锐,藏身于巢湖北岸一片挂满青涩毛桃的桃林荫凉之下,目光如炬,紧盯着烟波浩渺的湖面,静候来船。

此前,徐达因只身涉险,深入合肥城中说动守将左君弼前往梁县觐见石元帅,立下了大功,被石山破格擢升为乙等营指挥使。

随后,吴复来投,献控巢湖取合肥之策。

石山志在深远,命张德胜返回巢湖筹建水师,并召见徐达、李松、费聚、王弼四人,赐予部分情报,以“筹建巢湖水师”为题,限三日内各自呈交一份方略。

徐达深知此乃鲤鱼跃龙门的天赐良机,岂容错失?

他先是遍访军中曾涉足巢湖或在湖畔生活的将士,深挖湖情;又请教曾经做过船工的袍泽,恶补行船、水战要诀,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巢湖这片陌生水域的奥秘。

更令石山欣慰的是,徐达敏锐洞悉了巢湖作为跳板的战略意义——元帅欲要组建的水师,绝不可能困守巢湖一地,其未来舞台必是浩荡长江、八百里洞庭,乃至无垠沧海!

其人所拟写的方略,亦紧紧围绕此宏图铺陈。

这三日,正是大军班师濠州,徐达一面行军,一面思考筹建水师方略,殚精竭虑,合眼不足三个时辰,反复推敲增删,最终呈上的方略果然力压同侪,气象非凡。

鉴于水师规模尚难定数,石山特授徐达一个非正式要职——水师总管,更将其麾下将士尽数替换为通晓水性的健儿,并将所部扩编至五百人。

返回濠州后,徐达立即请示石山,其部暂停步营惯训的队列操演,全营换装水战短兵及投掷利器,直接在淮河上操练划桨驭舟、跳帮搏杀、水上短兵相接等水军战技。

巢湖这边,张德胜动作亦快如疾风。

凭借老兄弟牵线搭桥,加之石山调拨的钱粮与首批五十名精兵威慑,不到一旬时间,竟已聚起近两百多条好汉,搜罗得六十馀艘渔船,更在姥山岛扎下水师营寨。

闻知张德胜进展神速,石山即命徐达部结束适应性训练,火速开赴巢湖,与张德胜会师。

“总管!船来了!”

巢湖水面极阔,烟波浩渺,几如瀚海。

粼粼波光尽头,先是几个黑点悄然“钻”出天际线。随着距离拉近,轮廓渐显。

待看得真切了,徐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