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理好分管的事务,未来再行擢升也不迟。
抓住了上层(无论是“开明”士绅,还是清廉旧官),下层百姓又通过抗灾、分地等举措获得了实惠和希望,红旗营对江宁城的接收和管理工作进展得颇为顺利。
在元帅府大部机构搬迁到位之前,就已经初步理清了诸多紧迫的民政事务,集庆路社会秩序得以迅速恢复。
在此期间,石山还重新部署了江防和城防体系。
江防方面,主要是下令在长江上的潜洲、燕子矶、采石矶等重要节点修建炮台,配合水师,形成交叉火力,以期彻底控制长江航道,拱卫江宁。
城防方面,则是继续完成元廷尚未完工的工程,诸如继续修建聚宝门瓮城,修补四面城墙的墙砖,续建那些没有完工的马面(不仅可部署更多守军,未来还可作为炮台使用)。
另外,石山还计划在西城墙外的秦淮河上新建一座坚固的石桥,既方便江宁百姓出入,也能在必要时阻碍敌军大型战舰直接驶入城墙之下。
至于进一步大规模扩建江宁城墙,将其打造成一座永不陷落的超级堡垒,石山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。在他看来,只要江防稳固,江宁就不会有太大威胁。
当前财力物力有限,应该优先用于扩军和民生,不应把宝贵的钱粮,浪费在一座注定不适合作为未来大一统王朝都城的城池上(至少不适合作为唯一的都城)。
在此期间,各镇、卫也完成了战后总结,上报了立功受奖官兵名单。
首批近两万名江南籍补充兵即将完成基础训练,开始补入各卫各营,以应对地盘快速扩张带来的兵力分散和守备须求。
这次扩编,主要是扩大“镇”一级的编制规模,由原本的一镇标准辖两营,扩展到根据任务需要和主官能力,可辖三营甚至最多五营。
红旗营正值用人之际,新晋升的军官基本都会获得实缺,充实到扩编后的部队中去。
此刻,石山的案头,便摆放着一迭由各卫、各镇主官推荐的《拟晋升军官名册》。
随着红旗营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,石山已经很难有精力亲自把关队率这一级基层军官的晋升了。
他有意将这部分权限下放给各卫,并已指示军令司着手制定新的军官晋升、考核与培训条例,并在下一轮扩编时,便将采用新的管理办法。
因此,这将石山最后一次亲自审批如此低层级的军官提拔。
他翻阅得很认真,目光扫过一个个名字及其籍贯、功绩等信息。
良久,石山的目光在抚军卫第三镇所呈报的名册上停了下来。他眉头微蹙,看着其中一个名字,对候在官厅内的亲卫队率邓友德道:
“传周都指挥使过来。”
绣衣营已经正式晋升为绣衣卫,虽然其编制员额仅有一千五百人,与其他动辄数千上万人的战卫无法相比,但毕竟级别上来了,作为都指挥使的周十二终于扬眉吐气。
但他更知道,级别提升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重。
昨日他才刚从江北渡江抵达江宁述职,今日下午就被元帅突然传唤,心中不免有些打鼓,急忙跟着邓友德一路小跑赶到元帅府,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他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。
“元帅!周十二奉命来到!”周十二稳住呼吸,抱拳行礼。
石山刚刚批阅完所有紧急公文,正站起身活动有些酸麻的肢体,见周十二入内,便直接问道:
“抚军卫第三镇派驻的所有军法官,你都熟悉吧?”
绣衣卫编制本就不大,职能特殊,所有外放的军法官,都是周十二亲自挑选或严格考察过的佼佼者,并且还要定期轮换回总部述职,周十二自然都认得,甚至能说出其特点。
但元帅突然问起这个,他顿时暗感不妙,谨慎答道:
“回元帅,末将都认得!即便有新补充的,案卷也必定熟悉!”
石山从桌案上拿起那份来自抚军卫的《拟晋升军官名册》,递给周十二,指向其中一页,道:
“你亲自去查,这份名单,特别是这个名字,是怎么回事?”
周十二心中一紧,双手接过名册,目光迅速扫过,在一连串拟晋升的队率名单中,一个人的名字被石山用朱笔清淅地圈了出来:周德兴,籍贯钟离县太平乡。
元帅并没有明确要查什么,周十二不能就这样离开,稀里糊涂就展开调查。
他的脑子飞速转动,很快就想到一条关键信息,抚军卫第三镇镇抚使朱重八也是钟离县太平乡人,按照军令司的分兵习惯,通常不会给某部主官分配其乡党。当即试探的问道:
“元帅的意思是朱重八?”
石山脸色平静,道:
“只对事不对人。”
周十二心里有底了,应道:
“末将明白!”
ps:据元史记载,至顺年间(公元1330年-1333年),庐州路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,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;安丰路(除濠州三县外,还有五县)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,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。归德府(行政区划与徐州路部分重迭)户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。
而集庆路一路就有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