们需要用长远的眼光,看待今天的每一分投入。”
龙胆草的决心和清晰的路径,给管理层吃了一颗定心丸。会议结束后,各部门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。龙胆科技这台庞大的机器,开始朝着“透明化”的方向,进行缓慢而坚定的调头和齿轮啮合。
在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中,林晚的处境变得有些微妙。她提出的“透明化”方案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可,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,这让她在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悄然提升。危机应对小组解散后,她没有再回边缘部门,而是被正式调入新成立的“数据安全与透明度办公室”,担任高级顾问,直接向九里香汇报,并有权列席“透明度委员会”的相关会议。
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擢升,意味着她真正被纳入了公司的核心治理圈层。然而,无形的隔阂依然存在。
技术团队,尤其是姚浮萍麾下的一些老员工,对她始终抱有一份复杂的观感。他们承认她的能力,甚至在技术讨论中会认真听取她的意见,但那种源于她过去身份的疏离感,并未完全消失。午餐时,她依然常常独自一桌;技术讨论后的闲谈,她往往插不上话,或者她一加入,话题便莫名冷却。
姚浮萍本人,在公事上与她配合得无可挑剔,专业、高效,但私下里,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,几乎没有多余的寒暄。那场关于是否公开算法细节的激烈争执,仿佛一道无形的墙,依然横亘在两人之间。
林晚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氛围,但她选择了默默承受,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。她深知,信任的彻底重建,需要时间,更需要持续的行动。
她主动接手了最繁琐、最不讨好的工作——牵头编写公司的第一份《季度透明度报告》。这份报告需要汇总技术、产品、运营、法务等各个维度的数据,用清晰易懂的方式,向公众披露公司在数据安全、**保护、算法公平性等方面的进展、挑战和未来计划。
这项工作涉及大量跨部门协调,数据收集困难,口径统一复杂,还要平衡“透明”与“商业机密”的界限。林晚几乎是以一己之力,推动着这份报告的诞生。她反复与各部门沟通,甚至争吵,逐字逐句地打磨文稿,确保每一个数据、每一句陈述都经得起推敲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与姚浮萍的接触尤为频繁。两人为了报告中一个技术细节的披露程度,可以在会议室里争论一个小时。
“这个错误率指标,必须公布。”林晚坚持,“这是体现我们算法优化成效的关键数据,藏着掖着,报告就失去了意义。”
“但现在的数值还不够理想,公布出去,会被对手攻击!”姚浮萍反驳。
“那就同时公布我们为降低错误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下一步计划!”林晚毫不退让,“承认不足,并展示改进的决心,这才是透明的真谛。”
类似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。奇怪的是,在这种高强度、有时甚至火药味十足的工作碰撞中,姚浮萍对林晚的态度,反而渐渐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变化。她开始意识到,这个曾经让她无比警惕的女人,对工作的投入和执着,以及对“透明”理念的坚持,并非作秀,而是发自内心。
这份凝聚了林晚和整个“透明度委员会”大量心血的《季度透明度报告》,在审计报告发布一个半月后,正式对外公布。
报告没有回避问题,详细列出了上季度发现的数个安全漏洞(均已修复)、用户数据请求的处理情况、甚至包括一起内部员工违规访问数据的处理结果。同时也展示了在算法优化、**功能增强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和未来路线图。
报告的发布,再次赢得了媒体和用户的广泛好评。有科技评论员撰文指出:“龙胆科技的这份报告,标志着其‘透明化’从口号进入了制度化、常态化的新阶段。它正在尝试为整个行业建立一个可参照的范本。”
报告发布后的第二天下午,林晚在茶水间遇到了姚浮萍。两人各自接着咖啡,气氛有些沉默。
“……报告做得不错。”姚浮萍忽然开口,眼睛看着咖啡机,声音不大,但足够清晰,“尤其是技术部分,表述很准确。”
林晚微微一怔,随即感到一股暖流涌过心间。这句简单的认可,来自姚浮萍,其分量远超其他人的任何赞美。
“谢谢姚工。”她轻声回应,“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”
姚浮萍“嗯”了一声,没有再说话,端着咖啡离开了。
望着她离开的背影,林晚知道,那堵冰墙,终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。
傍晚时分,龙胆草将林晚叫到了办公室。他站在落地窗前,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。
“报告反响很好。”龙胆草转过身,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欣慰的笑容,“你辛苦了。”
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林晚回答。
龙胆草看着她,目光深邃:“‘透明化’这条路,比我们想象的更难走。它要求我们不断地自我剖析,把弱点暴露在外,还要承受内外部的各种压力和不解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林晚迎上他的目光,“但这或许也是唯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、更稳的路。”
龙胆草点了点头,沉默片刻,忽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