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71章 第一炮(1 / 2)

1991年5月20日,盐城工商行政管理局迎来几位不同寻常的访客。

一家名为信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,在看似平常的流程中悄然完成注册。然而,整个办理过程却处处透露着不寻常的气息。

工商局局长杨春来亲自接待并办理了全部手续,没办法来人来头太大。

新任公司总经理马卫国,原是信诚集团国内市场部经理、盛阳制衣厂厂长,而随行的三人,竟都是身着便装的中将。

更让杨春来震惊的是公司的注册资本,整整20个亿。

其中,信诚集团以实物和现金出资14亿元,占股70;而总装、总后、总参三大部门共同出资6亿元,占股30

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,加之军方高层直接参与,让杨春来意识到这家不起眼的公司背后,必定有着重大意义。

整个办理过程异常顺利,杨春来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。在确认所有文档合规后,他仅用一小时就完成了全部登记手续。

张舒坐在办公室里,闭目凝神,脑海中飞速盘算着以信诚目前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,到底能不能造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武器装备。

然而,得出的结论是残酷的,凭现有的家底,几乎不可能。

即便勉强造得出来,也是那种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的鸡肋装备,既无法形成战斗力,也难以在市场上立足。

新公司的第一笔交易,绝不仅仅是一单生意。它更是张舒,乃至整个信诚装备,向军方递交的一份投名状。

他必须让总装、总后、总参的首长们,看到信诚无可替代的价值与碾压级的实力。

第一炮,必须打响。

他的目光落回手中的文档,这是一份由军方直接提供的装备清单,上面罗列着当前华夏最为急需、也最为关键的武器装备。

而清单的第一页,就被冠以重器之名。

军方不仅按照须求的紧迫程度进行了排序,甚至还附上了须求说明,阐述了每一类武器在未来战场体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,以及它们能够解决的实际困难。

排在首位的,是苏-27战斗机及其配套的al-31f发动机生产线。

在1991年,华夏空军的主力仍是歼-6、歼-7(米格-21的仿制型号)以及少量歼-8i。

这些战机与美国、苏联已普遍列装的第三代战机,如f-15、f-16、苏-27和米格-29,存在严重的代差,实战中几乎没有抗衡能力。

华夏此时迫切需要一种航程远、载弹量大、机动性优异的重型空优战斗机,以夺取并维持沿海制空权。而苏联的苏-27,正是最符合这一须求的机型。

而华夏的这种想法直到苏联解体,才得以实现。

由俄罗斯提供的零部件与技术,沉飞逐步创建起苏-27sk的生产线,以散件组装(skd/ckd)的方式展开初步生产。

首批在国内组装的苏-27被命名为歼-11a。

以此为起点,华夏以苏-27的气动布局与结构设计为基础,陆续衍生出一系列重要型号:歼-11a/b/bs:国产化型号及后续改进型。

歼-15:航母舰载机,直接参考了苏-33的原型机t-10k。歼-16:双重任务战斗机,其技术根源同样可追朔至苏-27。

而在动力系统方面,al-31f发动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一直是歼-10、歼-15乃至歼-20早期原型机的心脏,直至国产涡扇-10走向成熟。

可以说,苏-27生产线的引进,是华夏空中力量实现从第二代到第三代跨越的关键基石,其影响之深远,在华夏航空史上无出其右。

紧随其后的,是s-300pu防空导弹系统。

此时,华夏防空部队的主力仍是红旗-2防空系统,这种技术的局限十分明显,仅能拦截中高空目标,系统反应缓慢,且几乎不具备抗饱和攻击能力。

面对巡航导弹与精确制导炸弹,这样的防空体系可谓形同虚设。

而s-300的出现,为华夏带来了此前完全缺失的局域防空能力。它能够同时跟踪并拦截多个高空高速目标,包括先进战机和战术弹道导弹,有效填补了战略层面的防空空白。

在后续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s-300及其后续型号始终是华夏国土防空网络的骨干与绝对主力。

不仅如此,该系统所采用的相控阵雷达、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先进的系统集成理念,更直接催生了国产红旗-9系列远程防空系统的诞生与发展。

s-300生产线与内核技术的引进,可谓让华夏防空力量在一夜之间跻身世界先进水平。

张舒心里清楚,华夏在1993年即将引进了s-300pu系统,并顺利交付空军列装。

所以,他并不准备插手。

接下来就是潜艇,不过,考虑到已经有了阿库拉级与德尔塔iv级,潜艇项目的优先级相对靠后。

张舒最终决定,将远期目标锁定在,苏-27战斗机及其al-31f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