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> 第143章 颜思齐的嘱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3章 颜思齐的嘱托(2 / 2)

古人其实很早就懂得利用趋光性捕杀害虫了。

《诗经》里就有“秉被蟊贼,以付炎火”

说明在先秦时期,祖先们就已经懂得利用趋光性,用火捕杀蝗虫了。

唐开元三四年间,山东大蝗,宰相姚崇推行夜间设火、火边掘坑、且焚且埋之法,有效控制了蝗灾。

明代甚至还有结构精巧的吸蚊灯,由灯座、灯芯、灯身与把手组成,

灯身一侧为把手,另一侧为呈喇叭状的吸口,灯身顶部还有一小口。

点燃烛火,利用蚊虫趋光性的原理,用烛光吸引蚊子靠近。

而后灯内的热气流开始发挥作用,把蚊虫轻松地吸进灯里烧死。

利用吸蚊灯的原理,做出足够大的捕虫灯,未必不能用于防治柞蚕场的害虫。

李国助已经把研制这种灯的任务交给了永明学会。

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害虫天敌,如寄生蜂、瓢虫等,控制害虫数量。

定期对柞树进行修剪和抚育,促进柞树的生长和更新。

修剪下来的枝条可以合理利用,如作为燃料或堆肥材料。

根据柞树的生长情况和柞蚕的饲养需求,适时进行追肥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