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> 第418章 华人公司与西婆罗洲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18章 华人公司与西婆罗洲(2 / 2)

港口,如三发、喃吧哇建立小型社区,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移民潮。

17世纪,西婆罗洲开始出现华人采矿的萌芽。

西婆罗洲内陆有丰富的金矿,早在15世纪已被当地达雅克人开采。

17世纪后期,少量华人矿工,主要是客家人开始进入,引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,但规模远不如18世纪的“淘金热”。

马来苏丹为增加收入,允许华人开采金矿并征税,华人则通过缴纳矿税换取开采权,形成早期合作模式。

18世纪,西婆罗洲的华人终于迎来了黄金时代,建立了自治政权。

一是华人移民潮的出现。

1727年后,由于清朝放宽海禁,华南大量客家人和潮汕人涌入西婆罗洲。

伴随着移民潮的,是金矿开采的规模化。

华人引入先进的水力采矿技术,黄金产量大增,吸引更多移民。

二是华人公司制度的兴起。

华人为管理矿业和维持秩序,建立了类似行会或自治政权的公司。

兰芳公司、大港公司、三条沟公司等控制不同矿区,互相竞争或合作。

公司职能包括管理采矿、税收、司法,组建武装,抵御土着袭击和荷兰人干涉,维持华人社区自治。

其中最着名的是兰芳公司,由罗芳伯建立,实行类似共和制的选举制度,被称为“兰芳共和国”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