杀了自家养的土鸡,炖了汤,咱们山里没啥好东西,苏老师你们可一定要尝尝鲜。”
团队成员们立刻投入到场地整理中。林薇和陈默负责摆放修复工具,将陶瓷、木质、金属文物的修复工具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不同的长桌上,每种工具旁边都贴上了标签,注明用途和使用方法;赵师傅则在调试除湿机和照明设备,确保修复环境的温湿度符合要求;苏念则开始整理登记表格,准备为村民送来的文物建立详细档案,包括文物名称、材质、破损情况、持有人信息等。
刚忙活了没多久,门口就传来了一阵脚步声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,手里抱着一个用蓝布包裹的东西,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,身后还跟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,好奇地探头探脑。
“请问,这里是免费修文物的地方吗?”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,带着几分不确定。
苏念连忙迎上去,扶住老人:“大爷,您慢点走,这里就是公益文物修复培训点,不仅能免费修文物,还能教大家怎么保护文物呢。”
老人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,颤巍巍地打开怀里的蓝布,里面是一个破损的青花瓷碗。碗口缺了一大块,碗身上的缠枝莲图案也有些模糊,碗底还沾着不少泥土。“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,有一百多年了,”老人抚摸着碗身,眼神里满是爱惜,“前几年搬家的时候不小心摔了,我一直想修,可咱们这山里没这本事,城里的修复店又太贵,实在舍不得。”
苏念接过瓷碗,仔细观察起来。这是一只清代中期的民窑青花瓷碗,虽然不是官窑精品,但胎质细腻,青花发色沉稳,碗身上的缠枝莲图案绘制得颇为精致,具有一定的民俗文物价值。碗口的破损处有明显的磕碰痕迹,边缘还有细小的裂纹,碗底的泥土已经干结,需要小心清理。
“大爷,这碗能修,”苏念抬头对老人笑了笑,“而且修复后基本能恢复原貌,平时用来观赏或者轻度使用都没问题。”
“真的?”老人眼睛一亮,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,“那可太好了!苏老师,真是麻烦你们了,我还以为这碗彻底废了呢。”
“您别客气,保护这些老物件是我们应该做的,”苏念拿出登记表格,“大爷,您告诉我您的姓名、住址和联系方式,我给这碗做个登记,然后咱们先做修复前的检测,明天开始修复的时候,您也可以来看看,我教您怎么简单保养这类瓷碗。”
老人连忙报上信息,旁边的小男孩拉了拉老人的衣角:“爷爷,我也想来看修碗,我想知道这个破碗怎么变好看。”
“可以啊,”苏念笑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,“明天我们的培训从上午九点开始,不仅修文物,还会讲文物保护的知识,你要是感兴趣,也可以来听。”
小男孩用力点点头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个青花瓷碗,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修复后的样子。
登记完老人的瓷碗,苏念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铺着软布的收纳盒里,做好标记。刚忙活完,门口又涌来了几位村民,有的抱着破损的木箱,有的提着锈迹斑斑的铜壶,还有的扛着一根雕刻着花纹的木梁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色。
“苏老师,我这木箱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,上面的花纹都快掉光了,还能修吗?”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暗红色的木箱,木箱的边角已经磨损,箱盖上的牡丹花纹有些地方已经脱落,露出了里面的木头本色。
“我看看,”苏念接过木箱,轻轻打开,里面铺着一层旧棉絮,“这是樟木箱,材质很好,花纹是浮雕的,虽然有些脱落,但主体结构没坏,修复起来不难,还能保留它原有的韵味。”
“太好了!”中年妇女松了口气,“这箱子以前用来装衣服,防虫防潮,现在坏了,我都舍不得扔,一直放在储藏室里。”
“您做得对,”苏念一边登记一边说,“樟木本身就有防虫的功效,这种老樟木箱不仅实用,还有收藏价值,修复后好好保养,还能再用几十年。”
另一边,陈默正在接待一位扛着木梁的老人。那根木梁约莫两米长,上面雕刻着卷草纹,一端已经开裂,还有几处虫蛀的痕迹。“这是我家老房子的房梁,”老人说,“老房子去年漏雨,房梁受潮就裂了,我舍不得扔,想着说不定能修修,以后给孙子留个念想。”
陈默仔细检查着木梁:“大爷,这木梁是榆木的,质地坚硬,虽然有开裂和虫蛀,但没伤到核心结构。我们可以先用防虫剂处理虫蛀的地方,再用专用的木材填补剂修复裂缝,最后再做个防潮处理,就能保存下来了。”
“真能修好?”老人有些不敢相信,“我以为这裂了的木头就没法弄了呢。”
“可以的,”陈默耐心解释,“木材修复主要是先处理隐患,再进行修补,还要做好后续的保养,只要平时注意防潮防虫,这木梁能保存很久。”
赵师傅那边也忙了起来,一位村民拿来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和一个铜壶,铜锁已经完全打不开了,锁身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