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镇压梁山:开局建立天策府> 第58章 庞万春的练兵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8章 庞万春的练兵场(1 / 2)

当张顺的“潜影组”在冰冷的水下用生命维系着洞外一线生机,当赵普的后勤司为每一粒粮食精打细算,当邵仙英的“巾帼营”将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时,在帮源洞内一片相对开阔、被特意平整出来的巨大穹窿下,另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“战斗”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这里没有真实的刀光剑影,没有弥漫的硝烟,但空气中充斥着的汗味、泥土味、震天的呼喝声、兵器碰撞的铿锵声,以及一种近乎凝实的肃杀之气,无不表明这里的紧张与激烈程度,丝毫不亚于真正的战场。这里,便是作战司首领庞万春的练兵场。

洞外,童贯大军的围困日紧,打造攻城器械的喧嚣声日夜不停,进攻的阴云密布。方腊的判断清晰而准确:固守待机,绝非消极等待,而是为了在最终的决战来临前,将手中的利剑磨得更加锋利。这支以原明教义军为骨干,吸纳了部分溃兵、壮丁的新生力量“天策府”,急需在血与火的考验到来前,完成从乌合之众到精锐之师的蜕变。这个艰巨的任务,便落在了庞万春的肩上。

庞万春,这位以神箭闻名、性格刚毅的将领,深知责任重大。他明白,仅凭守洞初战的那点血勇和运气,绝无可能抵挡住童贯接下来必然更加疯狂的进攻。天策府的将士,需要的是严明的纪律、娴熟的配合、坚韧的意志,以及针对官军战术的有效应对之法。

练兵场被粗糙地划分成了几个区域。最大的核心区域是队列与体能训练场。数百名士卒,按照不同的兵种——刀盾手、长枪兵、弓弩手,分成数个方阵,在各自队正、哨长的吼声下,进行着枯燥却必不可少的基础操练。

“挺直腰板!目视前方!握紧你手中的枪!把它当成你婆娘!对,就这么紧握着!”一名脸上带疤的老队正,声如洪钟,在长枪兵方阵前来回走动,不时用脚踢正某个士卒歪斜的脚步,用手拍打某个松懈的臂膀。士卒们穿着沉重的皮甲,反复练习着突刺、格挡、前进、后退的基本动作。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,在脚下汇成小小的水洼,但没有一个人敢抱怨。因为所有人都知道,现在多流汗,战场上才能少流血。

旁边的刀盾手方阵,则不断重复着举盾、防御、劈砍的配合。沉重的木盾碰撞在一起,发出沉闷的巨响,模拟着战场上的短兵相接。弓弩手则站在划定的区域,对着远处草扎的箭靶,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仰射、平射练习,力求在有限的箭矢储备下,提高命中率。

“快!快!没吃饱饭吗?童贯的刀砍过来会等你慢吞吞举盾吗?”庞万春亲自巡视到场,他的怒吼比任何队正都更具威慑力。他目光如电,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一个年轻士卒因为疲惫,突刺时动作变形,庞万春一个箭步上前,夺过他手中的长枪,亲自示范:“看好了!腰腹发力,手臂前送,力贯枪尖!不是让你甩面条!”他的动作迅猛精准,带着一股杀气,让那年轻士卒面红耳赤,连连点头。

除了基础训练,更具针对性的是战术演练。庞万春根据韩冲侦察司送来的情报,以及自己对官军战法的了解,设置了多种实战场景。

在一片模拟洞口防御工事的区域,士卒们正在演练如何依托鹿角、拒马、矮墙,进行层层阻击。如何利用地形,交叉射击,如何在前排战友顶住压力时,后排进行精准抛射。庞万春尤其强调指挥旗语和哨音的应用,要求即使在混乱的战场上,各小队之间也能保持基本的联络和协同。

“敌军冲上来了!弓弩手,三轮齐射,压制!”庞万春站在一处高台上,模拟着战场指挥。

“咻咻咻——”负责扮演弓弩手的士卒们虽然用的是去除了箭头的训练箭,但动作一丝不苟。

“刀盾手,顶上去!长枪兵,刺!”命令下达,前排的刀盾手立刻举盾上前,模拟抵挡“敌军”的冲击,后排的长枪兵则从盾牌间隙中奋力突刺。

“右翼压力大!二队支援!”庞万春观察着“战场”态势,不断调整部署。他要训练的,不仅是士兵个人的勇武,更是整个防御体系的韧性和指挥系统的应变能力。

另一项重点训练,是针对官军可能使用的攻城器械。没有真实的冲车和云梯,庞万春就让后勤司用木头和草席制作了简陋的模型。他组织士卒演练如何用叉竿推开云梯,如何用火油、擂石对付冲车,如何在城墙(模拟的岩壁)被突破时,迅速组织反冲锋,将突入的“敌军”赶下去。这些训练极其消耗体力,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(如摔伤),但庞万春坚持必须进行。他反复对士卒们说:“平时多摔打,战时才不会丢命!你们现在面对的只是木架子,将来面对的就是官军明晃晃的刀枪!”

伤愈归队的老兵,被庞万春打散分配到各新兵队伍中,以老带新,传授实战经验。训练间隙,他也不忘进行思想鼓动,但方式直接而粗犷:“弟兄们!都给我打起精神!童贯老贼就在外面,等着砍我们的脑袋去领赏!你们是想像条汉子一样战死,还是像条狗一样被拖出去砍头?想想你们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