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三书院>其他类型>镇压梁山:开局建立天策府> 第122章 赵普的算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22章 赵普的算盘(1 / 2)

睦州州府衙门后堂,灯火通明。赵普对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账册,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。算盘珠子被他拨得噼啪作响,声音却透着股焦躁。府库清点完毕了,数字触目惊心。缴获的钱粮看似不少,可架不住坐吃山空啊!几万大军要养,城池要修,降卒要管,百姓要安抚……方腊那一纸《免税令》赢得万民欢呼,却把他这位新任的“后勤大总管”推到了火山口上。
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……”赵普放下算盘,揉着发胀的太阳穴,喃喃自语。他熟读经史,精通刑名钱谷,可赵宋那套积弊丛生的税收制度,如今看来简直是竭泽而渔。照搬是死路,可新朝初立,税从何来?怎么收才能不激起民变,又能支撑霸业?他感觉自己像个走钢丝的,脚下是万丈深渊。

就在这时,门外亲兵通报:“圣公到!”

赵普连忙起身整理衣冠。方腊迈步走了进来,脸上带着一丝疲惫,但眼神依旧锐利。他扫了一眼桌案上的账册,直接问道:“赵先生,家底清完了,下一步,钱粮的章程,心里有谱了吗?”

赵普苦笑着躬身:“圣公,正要向您禀报。府库所余,加之近期从顽抗劣绅处抄没的,满打满算,仅能支撑大军两月用度。若再无进项,只怕……”

方腊点点头,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。他走到主位坐下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没有立刻说话。作为穿越者,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财政的重要性。没钱没粮,什么宏图霸业都是空中楼阁。赵宋的税收制度烂到根子里了,他绝不能重蹈覆辙。

此刻,他脑中那个来自未来的“知识库”飞速运转起来。明朝的“一条鞭法”?清朝的“摊丁入亩”?现代国家的财税体系原理?各种信息碎片碰撞、筛选。他不能生搬硬套,必须结合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现实情况,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
“赵先生,”方腊终于开口,语气平稳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,“我知道你的难处。我们不能再走老路,刮地皮只会失了民心,自掘坟墓。但朝廷运转,大军开销,也断不了血脉。所以,这税,得换种收法。”

赵普精神一振,凝神静听。他早就察觉这位“圣公”思路异于常人,常有惊人之语,却往往切中要害。

“首先,得明确几条原则。”方腊伸出三根手指,“第一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 刚经过战乱,百姓需要喘口气。田赋要大幅度降低,让种田的人能看到活路,有盼头。这是根基,动摇不得。”

“第二,广开税源,公平负担。 税负不能只压在田地和农民头上。商业、交易、特定商品(如盐、铁、茶、酒),甚至以后的海外贸易,都可以成为税源。要让拥有财富多的人,承担更多的责任。”

“第三,简单透明,杜绝盘剥。 税制要简单明了,让老百姓看得懂,知道自己该交多少。中间环节要尽可能减少,避免胥吏上下其手,中饱私囊。”

赵普听得眼中异彩连连。这三点原则,可谓直指要害!尤其是“公平负担”和“简单透明”,简直是说到了他心坎里。赵宋税收最大的弊端就是税负不公,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给贪官污吏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。

“圣公高见!此三原则,实乃立税之本!”赵普由衷赞道。

方腊摆摆手,继续说道:“基于这三条,我有些具体的想法,你参详参详,看看怎么落地。”

他开始详细阐述,思路清晰,仿佛胸有成竹:

“一、田赋改革。 暂时沿用‘夏税’、‘秋粮’的名目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。但内容要大变!第一,核定一个很低的固定税率,比如三十税一,甚至更低,具体数字你根据历年产量和民生情况测算。第二,清丈田亩,核定产量。成立专门的清田小组,由我们的人主导,吸纳一些熟悉地方情况、家境清白的旧吏参加,重新丈量所有田亩,根据土质、水源评定等级,确定一个相对公平的‘标准产量’。以后就按这个‘标准产量’和固定税率征税,丰年不多收,荒年可视情况减免。第三,宣布永不加赋!给农民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。”

赵普一边飞快地记录,一边心算。三十税一?这比赵宋时期的实际税负低了数倍不止!但若能严格清丈田亩,杜绝隐田漏税,总额未必会少太多,却极大减轻了普通农户的负担!更重要的是,“永不加赋”这四个字,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!

“二、开征商税。 睦州是州府,商业还算繁盛。可以对城内坐商、行商征收一种简单的‘营业税’,按店铺规模、行业利润情况,核定一个较低的固定税额,按月或按季缴纳。对于过往商旅,在主要关口设置税卡,征收一种‘过关税’,税率从低,手续从简,重在流通,而非苛敛。同时,鼓励商业发展,商业繁荣了,税基才会扩大。”

“三、实行专卖与特许经营。 像盐、铁、战马、硝石等战略物资,必须由天策府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