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壁上那幅清晰的“洞外敌情画像”,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,照亮了前路的险峻,也指明了可能存在的缝隙。方腊没有让这份来之不易的清晰停留在纸面,他立刻下令,以这幅画像为依据,在作战司的主导下,进行第一次正式的“沙盘推演”。
洞穴内没有沙子,但这难不倒被数据和新规激发了潜力的天策府。在方腊的示意和赵普后勤司的协助下,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被清理出来。韩冲侦察司的人,根据敌情图上的比例和标注,用不同颜色的泥土、石子、树枝,开始小心翼翼地堆砌、勾勒。
很快,一个微缩的战场在地面上呈现出来:
虽然简陋,但山川地势、敌我位置、关键节点一目了然。这方寸之地,凝聚了侦察司多日冒险的心血,也承载着洞内数百人生死的可能性。
推演由庞万春主持,方腊坐镇旁观,韩冲、赵普以及几位重要的百夫长参与。气氛凝重得如同实质。
“基于现有情报,”庞万春深吸一口气,用一根细树枝指向沙盘,“我军若想突围,可选路径不多。正面强攻,无异以卵击石。”树枝在代表主洞口的位置重重一点,无人异议。
“那么,唯有利用敌方破绽。”庞万春的树枝移向了那个白色石子圈出的西北角,“此处,栅栏损毁,哨塔监视存在盲区,巡逻间隙较长,是为最可能之突破口。”
推演正式开始,庞万春代表义军,韩冲则临时扮演“敌军”,根据侦察司观察到的敌军活动规律做出反应。
第一方案:夜间突袭,直取薄弱点。
庞万春:“子时三刻,利用夜色掩护,精锐五十人,由此密道潜出(指向鹰嘴岩路径),迂回至西北角。待巡逻队过后,快速破坏栅栏,突入敌营,制造混乱,主力随后从主洞口杀出,里应外合!”
韩冲(扮演敌军):“西北角遇袭,哨塔虽视野不及,但临近营区必被惊动。敌军反应时间……约半柱香。其内部纵有隔阂,遇袭时亦会同仇敌忾。我方五十人,恐陷入重围,难以支撑到主力赶到。且主力从主洞口杀出,需正面冲击敌军营门防线,损失必巨。”
结果推演:失败。突袭小队很可能被迅速反应过来的敌军吞没,主力亦将遭受迎头痛击。
第二方案:声东击西,佯攻诱敌。
庞万春:“派小队于营寨东侧制造动静,放火或鼓噪,吸引敌军注意力和兵力。主力则趁机从西北角突入。”
韩冲:“敌军兵力雄厚,分兵把守各要道。小队佯攻若规模太小,难以调动其主力;若规模过大,则自身难保。且敌军指挥官非庸才,未必会轻易中计。即便调动部分兵力,其西北角临近区域驻军未必会动,我方主力仍可能遭遇顽强抵抗。”
结果推演:风险极高,成功率存疑。
第三方案:多点骚扰,伺机而动。
庞万春:“不寻求一次性突破。利用夜暗,派出数支小股精锐,同时袭扰敌军不同部位——哨塔、巡逻队、辎重区。不求歼敌,只求制造最大混乱,疲敌扰敌,令其风声鹤唳,士气低落。待其露出更大破绽,再寻机突围。”
韩冲:“此计稳妥,可积小胜,挫敌锐气。然,耗时日久,我军粮草恐难支撑。且小股部队频繁出击,风险亦不小,若被俘,恐泄露我军虚实。”
结果推演:可行,但非速决之道,且对后勤和部队韧性要求极高。
一个个方案被提出,又在沙盘推演和激烈的争论中被质疑、修正或否决。树枝在沙盘上移动,代表着一支支虚拟的部队冲锋、迂回、接敌、溃散……每一次“失败”,都让庞万春等人的脸色凝重一分,但也让他们对敌我态势的理解深刻一分。
他们不再仅仅凭血气之勇,而是开始综合考虑兵力对比、地形利用、时间计算、敌军心理、后勤补给等众多因素。争论的焦点,也从“敢不敢打”,变成了“怎么打更有效,损失更小”。
方腊大多时候沉默着,只在关键处插言。
“若突袭小队配备更多火油,突入后不恋战,专焚其辎重,制造恐慌,是否可拖延敌军反应,为主力创造更长时间?”
“佯攻的方向,是否可选择其两军结合部,利用其可能的协同不畅?”
“骚扰战术,若能与鹰嘴岩的观察相结合,精准选择袭扰目标和时机,是否可提高效率,降低风险?”
他的问题,往往能引导众人思考更深层次的细节和可能性。
沙盘推演持续了整整一天,地上被划满了痕迹,代表兵力的石子木块移动了无数次。最终,并没有一个“完美”的方案诞生。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
但当推演结束时,庞万春、韩冲等人眼中闪烁的不再是迷茫或冲动,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沉静与锐利。他们对着那简陋